【书店不死】专访旺角“日本书虫”:不想熟客来信和二楼找不到我
信和中心二楼,有一家以日本杂志作为主打的书店——日本书虫。这店不经不觉已有八年历史,每次经过门前,也只见创办人阿心的身影,原来由开业到守业,都是由她一人撑下去。在一片“书店已死”的灰暗下,她独自承担当中一切的苦与乐。“若果为了钱财而活,也许我早就与书店两字无缘。”
靠意志‧走过十五个年头
八年前,阿心胆粗粗拾起一个比她更重的巨型麻包袋,无论那天遇上猛烈阳光,抑或狂风暴雨,她依旧风雨不改地按照原本策划的路线,走遍全港九新界,为自家刚开创的书店逐家逐户拍门兜售囊中书籍。卖力的日子,的确有不少人轻视她的毅力。“年月过去,那些回忆依然深刻。”
不论是十年前,还是今时今日,提及“实体书店”,都会被视为本地夕阳行业。就算有十多年书店工作经验又好,一心为大家分享好书也好,但没几多人会选择自掘坟墓——开创书店。
然而世上总会遇上执迷不悟者,阿心就是其中。不过,阿心闯进书香行业的原因,却非对文字的钟爱:“初时以为自己对文字甚感兴趣才入行,不过在书店工作期间,发现订书的过程才是我最大的趣味。”别以为订阅书本乃是易事,必需观察每位客人来到书店所驻足的时间、步入的目的、选书的固定模式,然后再将以上种种要素集合与总结,才能理解到每个客人真正的需要,继而才可为其订阅最适合的书本,“客人的满足感,正正就是我最大的满足感。”
在这个世代,纸张只会令人变得更穷,没有任何经济效益。
“在这个世代,纸张只会令人变得更穷,没有任何经济效益。”
至于日本书虫的到来,却非深思熟虑,而是一个冲动,“当时得到一位客人的鼓励,并游说我租下尖沙咀的别致小店,萌生创办书店的念头。”书店就在并无太多计划与仓促之下诞生,“一开始要跑街,其实到了现在,依然要定期外出送书。”不过可幸的是,头两年阿心选择到发型屋、咖啡店等,几乎逐家逐户叩门推广,令现时的日本书虫拥有一群稳定的客源,“如果单靠店舖内的收入,还未达到收支平冲。”可想而知,阿心创立出书店,目的就只在于热诚,“若要与金钱挂勾,我就该不应入行。”
日本书虫名字的由来
书店取名为日本书虫,阿心坦言并没有特别原因,不过书虫两字刻意加上“日本”二字,已显然易见其以日本书籍作为主打,尤其日本杂志,“日本杂志的魅力,就算不懂日文,单凭书中排版与图像的演绎,也能令我们成功接受当中的资讯,就如那些图鉴及大图解的杂志。”不同的出版社,也会为杂志带来不同风格、内容、图像、色彩以及主题,阿心则认为,出版《Popeye》、《Brutus》、《&Premium》等的Magazine House是众多出版社之中最杰出的一员,继而以专门题材如摄影、广告的玄光社,其出版物包括《COMMERCIAL PHOTO》、《CM NOW》等,前者多以生活品味作为书中题案,后者则以设计美学为主。
一间书店的灵魂,除了杂志以外,Buyer就是另一个核心,所以我有很大的责任,为客人提供最好的杂志种类。
为了筛选出最优质的杂志,阿心在订阅前做上大量资料搜集,“最疯狂的那段日子,我会将所有出版社的名字全都抄下,再分门别类,仔细作出比较。”不过并非每一次也来得如此幸运,有时被严选出来的杂志也会“中伏”,“客人到来,明知有些杂志的题案不如理想,却偏偏被他们选中了,我也会坦言告知真相;而且绝不会尝试游说他们买下销情并不理想的杂志。”有人会为两餐而埋没良心,阿心却从未违背创业的原则 ——以最忠诚的态度去善待每位客人。日本书虫之所以在这八年间依然屹立不倒,同时留住一班熟客,不无原因。
苦与乐,依然一人坚守
阿心一手包办书店内的大小事,由订货、送货、文书、书本分类,以至应对客人,台前幕后也由她全权负责。在访问中她透露:“其实很想退下来休息了,那份无助的感觉,有时难以独自走过,负面情绪同样不易处理。”不过来到今时今日,阿心依然不放弃的原因,就只得一个:“不愿令我的熟客失望,不愿他们来到信和二楼,却不见书虫的踪影。”那些在“纸媒寒冬”、“书店已死”的时代里,不惜任何代价依旧为印刷行业继续撑下去的书店,绝对值得我们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