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本地品牌YLY Studio:将传统的刺绣和针织跟创新设计意念接轨

撰文: 王海燕
出版:更新:

有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刺绣,书中记载它有达过千年的历史痕迹,盛世时期,西方视刺绣为贵族日常的一个重要教养及生活环节;中国则更视它为民族与国土最骄人的传统工艺。不过,来到21世纪,问谁再会将之放在心头,也懒理工艺能否得以传承。斯于香港,见状单靠刺绣工艺维持生计似乎有点难度,不过本地时装品牌YLY Studio却甘愿以保存这种传统工艺为大前题,一个个“针织 X 刺绣”时装系列的诞生,同时又必需要舍弃功利与名利等现代人生活法则,这条路实在是不易走过。

YLY Studio两位主理人曾丽瑜(Lilian)与许业朗(Matt)。(摄影:龚嘉盛)

这是刺绣又是针织品牌

YLY Studio是由两位时装设计师曾丽瑜(Lilian)与许业朗(Matt)共同创立,彼此于大学时期已互相认识,其后又于本地品牌JOHANNA HO共事过。打滚多年时装战场,Lilian偶然发现法式绣花,这令她重新思考手工艺对时装的重要性,于是决意赴法国巴黎Ecole Lesage修读高级时装刺绣课程,再到高级刺绣订制工房Elisabeth Gasbarre Roulleau实习;与此同时,Matt则手持“Hong Kong Young Design Talent Award”这张漂亮的成绩单,入读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深造女装针织硕士课程。两人回流香港后再度碰上,发现彼此也抱有同一个创作理念:“必需要将所有的专注力投放于时装的细节与工艺的本身。”再将双方的专业相互交织,主打刺绣的时装品牌YLY Studio便因而诞生。

《PROJECT B》(YLY Studio)

“如何巧妙地应用传统的手工艺,又能够与创新设计意念接轨,就是YLY Studio独特之处。”这种新与旧之间的主题拼凑,一点也不简单,现阶段所曾推出过的两个系列《PROJECT A》与《PROJECT B》(系列不设时效及主题的限制,因而以A至Z作为单位),也得花上大量的时间研发织品与概念,“就以巴洛克为主题的《PROJECT B》作例子,创作时我们尝试弃掉过往他人常用作表达主题的钉珠演释手法,只用上布料与Drapping剪裁,继而再度思考如何应用法式绣花呈现一个黄金比例。”加上系列成衣的设计纸样也从不假手于人,绣花的用心构想、织物的细致度、剪裁的创意,完全都能于当中体会过来。

香港的速食文化非常严重,仍会愿意花时间去钻研Textile的时装设计师基本上是寥寥可数,然而我们也有责任去对抗快时尚的掘起。
YLY Studio
(摄影:龚嘉盛)
(摄影:龚嘉盛)

法式与传统:法国与香港

话题转移到刺绣上,只知道法式与传统的绣花完全属两种派系,却不了解当中的设计细节,Lilian解说道:“两者最大的分别是工具与效果的不同,简单说明,法式可先将小珠成串,继而再一次过勾缝下去,其用途以装饰性为主,所用的物料也较多元化,能够于短时间内完成;然而传统绣花则要逐颗逐颗为小珠绣上布料上,效果当然会比前者更精密细致,可想而知所花上的时间必定比法式长。”

+2

对于远赴法国学习绣花的Lilian来说,见识还不止在于前者之技法,更多的是西方的学习态度,以及当地人对工艺的重视,“无论置于法国或英国也好,当地的年青人非常尊重工艺,也会视工艺为一种职业,认为自己是帮助保存文化的其中一分子。”反观香港,大部分人只视工艺为业余兴趣,赚不了多少生活费之余又要量度制作的时间成本,急速的生活节奏与功利主义过盛的年代下,叫传统工艺如何有存活的空间?“法国当地更有绣花师一职,设计师只一心专注做好刺绣。反之香港的设计师要同时兼顾上绣花、纸样、针织、版单等工序,以为自己变得全能,最后却发现原来全无精通,只达‘半桶水’的状态,叫人怜惜。”

(摄影:龚嘉盛)

除了工艺文化外,创作氛围也大有不同。Matt说到英国修读期间,每每所完成的作品也要展示给同学鉴赏,“有的会批评,有的会欣赏,大家都持开放态度,非常愿意给予意见;反观香港,大家也只会堆头苦干,不愿分享。”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之中,正正是训练每位设计师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是一位成功创作人绝不能缺少的东西。”

YLY Studio的故事,是一个本地时装品牌的故事,亦是一个令我们反思更多有关于何谓“工艺价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