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RIT.叫人怀念80年代的美好
近年在街上略见品牌ESPRIT的踪迹,大概就只有那个一款多色的尼龙2way Bag。其实大部份香港人都将这个品牌忘记得一干二净。近日品牌公布将会裁近四成员工,而前阵子铜锣湾旗舰店,以至尖沙咀和旺角分店亦先后弃租。眼见品牌的没落,心里忐忑的同时,却觉得ESPRIT实在“不抵帮”,游走于又爱又恨之间——她曾经俘虏众人之心,却又令人失望至极。图片来源:网上图片
昔日的美好
“为何ESPRIT的设计会这么老套?为何品牌会充斥着大妈的味道?”看顾客步出ESPRIT店铺,都会抛出同一问题。先不要去分析品牌一去不复返的原因,反过来,让我们先重温一次ESPRIT于80至90年代初的美好。一个建立于70年代由Doug Tompkins夫妇创立的服装品牌,及后再由邢李㷧带到香港。初踏足这片土地,已惹人注目。
ESPRIT成立之初已带着点点嬉皮文化的血统。初时还未有正式销售店时,Tompkins夫妇只在迷你巴士里售卖服饰产品,后来品牌的广告加入不少当时社会的敏感议题,令本带有简约与长青设计,加上点点人文气息的服饰赢得年轻人喜爱。后来落户香港,ESPRIT已发展成一家Lifestyle品牌(由时装、首饰、香水乃至家品一应俱全),更是率先以环保为首而闻名的良心企业之一,如世界各地的员工也要履行环保工作,并必须超过4,000小时等守则。单单统计香港区最辉煌时期的营业额已高达7.28亿港元。可见ESPRIT当时被誉为时尚界“一哥”的地位实在是来得有根有据。
除了时装设计外,ESPRIT店舖的室内设计也能显示品牌的生活态度与高尚品味,当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无疑是1983年于铜锣湾兴发街开设的ESPRIT旗舰店。室内设计是找来20世纪日本殿堂级家具及室内设计大师仓俣史朗操刀,他曾替三宅一生设计过门市,亦是日本与国际设计界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虽风光已不在,却无可否认ESPRIT曾真真正正领导过70、80年代欧美时尚潮流这个事实,要知道西九文化区M+曾以1千5百万港元高价购入仓俣史朗1988年设计的《清友寿司吧》作为馆藏之一,由此可见ESPRIT都曾经前卫过。
曾几何时,ESPRIT走在时尚与设计的最尖端,大量使用80年代前卫的Memphis Design风格,色彩缤纷又夸张,这不单指服饰,连带店舖室内设计、卡片、名信片、礼盒等,全都经过精心设计,体现出独有的美学,即使重看亦绝不过时,然而重看现在的ESPRIT,由内到外都显得过份单调。
相关文章:关于ESPRIT,你要知道的事 软硬、余文乐、日本设计大师都有份
设计与经营不思进取
品牌来到今时今日,单就官方数字统计,思捷环球员工已由去年7,300人减至6,400人,香港的门市已有一半变成Outlet。品牌皆因有如此惨不忍睹的下场,经营策略与设计正正是最大的致命伤。
设计上,虽品牌标榜以Classic为主,但这些年来ESPRIT就如滥用了这个词语。不论设计,还是剪裁,多年仍旧一成不变。品牌过去也有尝试改变经营策略,试图借用联乘带来新鲜感,可惜于2016年与美国品牌Opening Ceremony的合作,推出一系列重塑80年代的复古怀旧服饰,并未能带起话题。怪就只能怪她们选错对象,Opening Ceremony的受欢迎程度早已今非昔比,这次联乘未能发挥任何化学作用实在是意料中事。再者,除Outlet以外,品牌的服饰价格仍处于高价水平,但设计又让人有感到过时,因此人们何不选择到Zara、H&M这类款式多、又够平够快的时尚连锁店选购心头好呢?
Fast Fashion的冒起,也是导致ESPRIT由盛转衰的主因。就如Zara与H&M为例,先不论两者的产品质量,仅从生产、销售、管理模式来看,Zara与H&M也拥有高效率的经营与决策环节,即使有抄袭成份,却不能否认设计跟得上时尚趋势的节奏,反观品牌ESPRIT,由零售到批发、设计到推出,也用较为传统的一套作为指标,他人用两星期内能够完成的事情,后者却用上整整多一倍的时间、甚至更多方可达成,设计上又未见“慢工出细货”,因此衰落事必有因的。只可说,如要让ESPRIT重振声威,的确不是易事,如今纵然再次大刀阔斧裁员和缩减门市,惟前景仍不见明朗。
《一物》Facebook专页中网民对ESPRIT事件反应热烈,有人认为品牌不思进取才导致现今困局,负评不绝;也有人怀念兴发街的美好时光,尽诉集体回忆的心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