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艺术家森村泰昌 自画像化成梵高、梦露重塑历史人物的状态

撰文: 王海燕
出版:更新:

现今世代,虽然即食文化盛行,但梵高的自画作品、玛丽莲梦露的性感、蒙娜丽莎的微笑,依然长存人们的心坎里。而日本艺术家森村泰昌(Yasumasa Morimura)则透过谐拟摄影的方式,将这些过去的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再次活现眼前。

1985年,来自日本大阪艺术家森村泰昌首度发表他的自画像作品《自画像 梵高》后,艺术界便迎来一阵骚动,人们开始讨论,森村泰昌究竟是摄影家、画家,还是行为艺术家?为甚么他们也有相同的质疑,皆因他的作品里,表面看似是油画,但再仔细观察,其不仅应用了“自身”作为扮演名作里的主角,并透过模仿与滑稽的手法解构历史中的经典,作品更是应用了跨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建而成。以这幅《自画像 梵高》为例,为了展露梵高画中的真实性,森村泰昌便直接将油画颜料涂在自己的脸容上,再借黏土替代衣服布料,接着用纱布包缠耳朵,钉子则作为演绎帽子的毛线;背景方面,则应用上有色板子,同时在夹板上画出白烟的形状,一切准备就绪,最后就通过相机镜头将之记录下来。因此,他的作品的确横跨了摄影、设计、绘画与行为艺术等范畴。

I don’t do my painting on a canvas, I do my painting on my face.
森村泰昌
以毛泽东为创作对象。

“创作梵高的画作时,正值是我人生中最迷惘停滞的状态,那刻犹如与梵高的痛苦重叠,也是我为何会用上梵高割断耳朵这个画面作为模仿的主因。”每次创作,森村泰昌也会尝试完全代入主角的身份,不论是毛泽东、爱因斯坦、Frida Kahlo、玛丽莲梦露等历史上重要传奇人物,他同样必先会了解当中主角所涵盖的文化、种族、宗教、历史等议题,从而再将主体与有关前者而引伸的美学一一放进自己的艺术作品当中。

+1

“Various truths are concealed in many paintings。”—— 森村泰昌

以希特拉为创作灵感

作品除了足见森村泰昌高技术的谐拟技巧,还有后制、拼贴与戏剧舞台布景的设置,创建出横跨着古代与当代、性别与物种、时间与空间的二次创作,然而作品中更能反映出70至90年代的日本艺术氛围,“之所以有一系列哲古华拉、希特拉、列寧、毛泽东等人物作为创作主题,全因想展现出历史上男性权力主义的时代。”而二战后的日本,的确受到不少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森村泰昌亦然:“我很少接触日本艺术历史的教育。”以上种种原因,也能逐一理解到森村泰昌的创作泉源,年近70岁的他,游走于拟仿与真实之间的概念与思想,到底他还会为艺术亲身上阵以卫画像方式来戏仿其他历史人物呢?请大家拭目以待。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