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彭薇:“只希望用艺术能够养活得到自己。”

撰文: 王海燕
出版:更新:

艺术家的故事的确听过不少,我们可透过不同的访问了解他们从艺的来龙去脉,但老实说,不是每一位艺术家都愿意在访问中卸下面具,有些甚至会选择耍官腔作以应对。幸好,与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彭薇对谈,她选择于短短四十五分钟,交出真心,我们上至水墨创作,下至她根底里对艺术的真切感受。

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彭薇。

初次见面‧小薇

这次是第一次确确实实地与小薇见面,此前记得曾去过几个展览,例如香港M+美术馆、万玉堂画廊,内里总有几幅笔法细腻的水墨名画令人感到心醉。作品除了带有中国传统水墨风格,还糅合了西方美学的概念而创,其后惯性地上前一问作品是出自哪位艺术家之手。从此“彭薇”这个名字,便深深烙在我的心坎里。再研读更多有关小薇的作品,如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于2011所展出过的“脱壳─彭薇作品2002-2011”;台湾耿画廊举办过的“身与衣─彭薇个展2010”;2009年在北京所举办的“画皮─彭薇个展”,再到中国美术馆、美国波斯顿美术馆、布鲁克林美术馆,都曾收纳过小薇的水墨画作。于2014年,她的作品 《遥远的信件》更入围新加坡美术馆的Signature Art Prize。

+1

小薇一直很强调:“传统水墨绝非只有黑白两极,也不仅涵盖中国的水墨特质,有据历史部分水墨技法实际上是源于西方,因此也要上溯自西洋的文化。”在她眼中,世界没有单一化的公式,她喜欢不断提问,质问历史,质问自己,从疑问中发掘出更多艺术的可能性。就像近期JOYCE所发表的2018秋冬,店内展示的一系列视觉艺术作品,是小薇从悠久的水墨技艺中提炼净化的结晶。富现代感的精妙构图中,水墨宛如从宣纸上,带到同场展出的人体雕塑品、时装和模特儿的肢体之上,利用如此创新的水墨演绎手法,让笔墨伸延至三维空间,同时完整地保留传统艺术的韵味以及水墨国粹之特色,实在令人目不暇给。

+1

开始理解‧思路

小薇的父亲彭先诚是四川省诗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更曾获四川国画大展《金龙奖》,被誉为是中国最重要的水墨艺术家之一。小薇出生于艺术世家,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开始接触绘画创作。小薇在儿时便对水墨和宣纸感到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她在父亲的带领下探索未知的艺术世界,因此早期她对水墨的理解,完全从父亲承继而来。“之后的创作,其实是多么的想摆脱父亲的影子。”从小到大,父亲的那一套实在影响太深,虽然小薇非常钟情于他的绘画技法,不过与之同时,她更渴望尝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路,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绘画脉络。

“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套设计风格,就如同学习说话一样,要先得经过模仿,再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套路,但过程中会令人非常懊恼与漫长,也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直到2000年的某天,当我为自己首个系列下笔时,才发现自己突然开窍了,犹如一下子能够掌控画纸上所发生一切,虽然你不可预知何时会学懂这套语言,却总有一天,你一定会真真正正地拥有艺术。”

谈到与父亲画风上最大的分野:“家父以中国最传统端整的一套水墨画风作为创作思路,喜欢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抽取出灵感来源,亦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而我的作品虽则也带有一定的传统国画风貌,但主题方面就多会用上西洋文化,或较为当代的观感作为发想。”从而可见,小薇终于找到自己的创作定位。

放不下‧艺术

问及成就,其实更想知道她有否经历过失败与放弃,小薇接过问题,释出答案:“压力、停滞不前,好像再努力也摸索不到属于自己的创作思路,于是那年12,我曾经一度放弃艺术。”其后用上近八年的时间自我沈淀,虽然说是探索水墨的真义,惟脑海里浮现更多的却是“艺术不能维生”这个想法。

彭薇:“所谓的整体,是依靠所有的细节来填满,因此创作时,全都是著眼点。”

由水墨路上,乃至于生活上,小薇似乎都能依靠家父,可她却偏偏选择独立,用自己的力量踏实做人,对她而言,“能做艺术的同时,也可用艺术养活到自己”是她的梦想,甚么本地常言的“成功必须靠父干”,大概都不可用来形容小薇吧。

因此当初步入社会时,小薇尝试用记者的身分认识艺术,一当便当了七年,过程中她逐渐领悟到:“艺术其实从来都不可被视作为一种谋生工具,是一种我天生的爱好。而且慢慢发现自己的性格、思考与观察事物的方式,也特别适合用水墨作为传播媒介。也常认为做摄影的,并不代表了他们不喜欢其他艺术面向,只是他们对镜头特别敏感,特别容易掌控,是天分的一种,同理,自知天分在于水墨,那就决定开始投身于此。”

纵然过程中她不断挣扎,但终究她还是得出同一个答案:“我放不下艺术。”虽然用上几近十多年的时间思考着同一条问题,但最后亦能赶得上找到生命中最渴望实践的东西,可能这在他人眼中是再平凡不过的愿望,但她却圆满地履行了自己毕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