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Victoria Beckham和J.W. Anderson旧居:童年也不好过
《Vogue》十二月号,邀请设计师亲自带大家游览各自的家乡,其中Victoria Beckham和J.W. Anderson二人现在是风光得很,但他们童年却没想像的幸运。
Victoria Beckham-英国Goffs Oak
碧咸嫂成长於伦敦以北的Goffs Oak大村庄,小时候是荒芜之地,“School House”旧居经历这40多年变迁,现在是一间既有锦鲤又有草坪的大宅。Victoria忆述昔日家里连一个像样的厨房也没有,以前母亲唯有用野外煮食炉准备晩餐。由辣妹升格为潮妈,追溯对时装的启蒙是来自母亲的派对穿搭:厚肩pad、天鹅绒衣、15D丝袜。有其母必有其女,Victoria年纪虽小早已有时尚意识,渴望得到妈妈允许购买高跟鞋、唇膏,对女性美的追求就是始于这个Goffs Oak村落。Victoria回想自己的客房,墙身舖上Laura Ashley的少女感壁纸,那里不仅是让她做梦的睡窝,更是逃避现实的避难所,因为她曾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同时,她也是受Coco Chanel影响的女人,Chanel说过“不喷香水的女人没有未来”,Victoria透露童年的梳妆台上,会摆放搜集自妈妈朋友的Chanel香水空瓶,满足一下虚荣心,达成世俗眼中的“真女人”标准。
你我也与Victoria分享着同一个少女时代,别见笑,笔者也曾收藏名牌纸袋,摄在床褥下好让它保持笔直,还有,哪个少女不会偷偷涂妈妈的口红和香水?回想我们小时候对女性的想像,也是来自电视、杂志的明星:红红的嘴唇、翘挺的美臀,相信辣妹时代Victoria的形象(和整形项目),正好是影射当时社会对女性标准的理想。时至今天,碧咸嫂不再是要顺应潮流的女人,释放的girl power不再是靠柴娃娃嗌歌嗌出来,而是用独立的行动力:四子女之母、创立同名品牌、担任联合国代言人,这都是活出自己statement的最佳证明。
Jonathan William Anderson-北爱尔兰
Anderson的童年都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现实中,先天读写障碍、遭遇动物瘟役,一次又一次擢破了他成为兽医的梦想,几番波折至今成为两个时装品牌掌门人。Anderson带读者来到自己以前读书的班房里,他讲述自己最著迷的同志文化,绝非从书本学到,北爱尔兰的教育一直对“gay”三个字母只字不提。Anderson总不被困难难倒,身处愈封闭的氛围,他愈想要突破,其颠覆性除了见于衣服的立体剪裁上,也见于他怎冲破“读写障碍”的关口。无法成功通过小学毕业考试,他提及:“考不上等于不能和朋友升学校,年纪那么少,根本承受不了”。学术天资匮乏,2000年代爆发手足口疫症和沙门氏菌,天注定长于农场家的Anderson无法实践兽医梦。When one door closes another opens,让Anderson萌生“时装设计”念头,就是常为他注下强心针的美术老师Rhonda Hutchinson,现在母校走廊还贴上Anderson肖象和成就作表彰。
笔者很爱读设计师的故事,因为总可以在他们自身经历与设计作品之间找到连结,而设计师之间也有共通点,就如以上Victoria Beckham和J.W. Anderson,他们不是出生于最好的时代,也能成就出可作借镜的人生。
资料来源:V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