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阴谋论:奚梦瑶跌倒是造假?
编按:谁家model无仆过?即使首席超模Naomi Campbell也曾在桥上摔过一跤,为何奚梦瑶这一跌,却引发浪潮般回响?就是中国“炒作风”作怪,导致广告公关传媒纷纷忙着抽水,那这篇文章,也算是迟来的“炒作”吗?
撰文:StrangeJoanne图片:网上图片
上海刚举办了中国首场Victoria's Secret的时装大骚,身在大陆的我,当晚WeChat Moment被疯狂洗版,而这次的焦点莫过于中国超模奚梦瑶跌倒,并成为微博热门搜寻第一位。大量的访问和关注,让奚梦瑶成为了时装界的国际盛事的主角。笔者身处中国,同时从事公关行业,不禁存疑,到底这一跌,是真还是假?
可能你会疑问,跌倒也可以作假?这也未必太阴谋论了吧!很抱歉,现今社会随著网络世界变化万千,有图未必有真相。制造社会热点是近年最为热捧的公关手段,通俗的说法为“炒作”。笔者翻查维基百科,尝试搜寻“炒作”这个新冒起词汇,得出一个通俗答案:它是个媒体现象,主要是记者为新闻或名人的行为加入主观猜测和未经证实的内容,以增加销量或收视。庞统来说,小事化大、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穿凿附会等形容词,都与“炒作”有连带关系,毫无悬念“炒作”是负面的。
只隔一条东江水,对岸常用的百度百科对“炒作”一词的定义却截然不同:它是新型传播模式,就像你在热闹的街上放广播,贴大字报一样,再正常不过了,目的只是为了名气和金钱。大陆人视“炒作”为中性词,只不过是新时代为这个动作发明的新动词,而大家无需惊讶、无需歧视、无需定断它有冲击普世价値观之嫌,因为“炒作”只不过的商人冲人气的赚钱技巧。说得这般合情合理,或许,不久未来国内商学府出现有“炒作”教材的市场营销学呢!
随著互联网发展迅速,好事会出门,坏事传千里,更以光纤技术传送,而炒热的公关手段,深受品牌管理层膜拜。硬梆梆塑造、维护品牌正面形象、搞搞event等例行公事,已经是老生常谈的技量,从前建立官方微博、Facebook、Instagram,发帖写一下歌颁品牌等工程,如今再无助follower增加,无法满足高流量、追求新鲜感的网络世界。除了买粉丝再吸引粉丝,最有效提高知名度的方法就是炒作制造话题。这过程当中的确是展现了一堆广告创意,例如杜蕾斯这个品牌可算在业界首屈一指的案例,而安全套产品本身已经是个话题,它的成功同时触动了很多品牌管理层神经,令他们开始对数码化传销产生好奇。
上文提到,此“炒作”不同彼“炒作”,中国网络百科全书多次强调“炒作”并非负面,笔者觉得有点此地无银。同样是中文,但原来不同的地域国家,会因为文化而有所不一样的定义。値得注意的是,“炒作”终极目的是名气和金钱,不择手段的炒作行为在中国并不可耻,反而变得理所当然,是一个自然不过的商业手段而已。也正因如此,有合理怀疑奚梦瑶这一次跌倒,有机会是一场炒作,来制造社会话题。(利申:笔者在此只做假设,没法证实真相。)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奚梦瑶成为了13亿人所震惊的超模,何止一线城市,连三线城市的民工都通过微博,知道了这个名字。
网民的反应也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社会现象。这次跌倒事件以后,大陆网民有大部分都说“太不专业了”、“能站起来再好好就下去还是值得敬佩的”(不然呢?)明星们统统扑出来安慰这个要红的超模,说支持、辛苦,又是一场炒作。其后各人把关注点转移到,同为中国超模的刘雯没有上前安慰,跟奚梦瑶的关系不佳,十足十《American Next Top Model》真人骚的剧情。可能人就是习惯剥花生,对于真假,中国人大部分已经麻木了吧?最后,还想问一句,在这个被商业化侵蚀毒害的社会,有什么能信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