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卡艺术珠宝:在设计中打磨职人精神

撰文: 一物特约
出版:更新:

编按:即使再珍稀罕有的宝石,没有经过雕琢也不过是一块石头,唯有透过设计师和工艺师的匠心独运,才可将它们打造成具艺术性的“珠宝”。而珠宝设计也不是将所有昂贵的物料堆砌在一起的工作,必须要取舍、抽丝剥茧、做减法,才能做出刚好的设计。

撰文:design x boco记者 陈彦伶

照片:由design x boco提供(特约摄影:翁伟中;AKACHEN 亚卡珠宝艺术馆提供)

AKACHEN 位于台北市仁爱圆环附近的工坊,离门市只有步行10分钟以内的距离。这个隐身于一栋老旧办公大楼的工作空间,一半是办公处,另一大半则由几个有着不同用途的工作间分占,没有过多的装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低调和质朴,与品牌珠宝作品本身的华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工作坊中,正专注于雕刻钛金属和打磨玉石的师傅们。(摄影:翁伟中)
工作坊中,正专注于雕刻钛金属和打磨玉石的师傅们。(摄影:翁伟中)

站在工作间外,往内看去,几位师傅正埋首于手上的精细活,或专注打磨原石、或精心雕刻金工,全身力道仿佛都贯注于手和指尖,背影看来没有太大的动静。大多时候,整个工作间像是静止的画面,只有不时传来的机械运作声响,提示着一切作业正在进行。

这里是 AKACHEN 所有珠宝作品的诞生地。一只只镶嵌着上百颗宝石、神态灵动的蜻蜓,一朵朵姿态独特的花朵,从构想、设计到制作成形,每一步都在这个空间完成。

陈智权的工作桌一景。(摄影:翁伟中)

其中一个房间,是设计总监陈智权的个人办公室。由几张老旧单桌拼成的长形工作桌上,随性放置了草稿、模型、零件和未经镶嵌的零散宝石;里头更有一个小小的隔间,是陈智权的“秘密基地”,放满了他钻研珠宝设计20几年来的经验累积。这里与其说是办公空间,它更像是一间工作室。如果方才看到的其他工作间,是制作出每一件珠宝的“手”,这里就是 AKACHEN 品牌的“大脑”所在。

讲究,而非将就

从事珠宝一行至今已近30个年头,陈智权起初做的是珠宝批发,后来开始为许多世界知名品牌,幕后操刀设计和制作。

相较于欧美国家的百年积累,台湾珠宝业发展的历史不长。陈智权刚入行时,就花了不少时间和心力在摸索产业,例如在原料端,由于早年在台湾取得宝石不易,为了让设计不因有限的宝石资源而妥协,陈智权是国内很早就亲赴缅甸、斯里兰卡等矿区的人。他直接参与开采作业,并投资当地的采矿区和切磨工厂,确保能获取品质优良的宝石资源。

AKACHEN 设计总监陈智权。(摄影:翁伟中)

与此同时,陈智权也不断寻求更大的主导权和创作空间,“我们有这个能力,不要只满足幕后制作。”于是他从自己多年累积的宝石知识、珠宝设计及国外展售经验,逐步发展出自己的品牌,在制作上也不断精细化、提高附加价值,走向量少质精的生产模式。

陈智权平时都在工坊工作,他认为“厨师就是要待在厨房”。从原料挑选采购、设计到制造,每一个环节都主导和把关,他笑说自己不是总监,而是“总兼”才对。

陈智权不时会到工作间,与师傅讨论制作。(摄影:翁伟中)

对于品质的管控,也直接落实在产业链的部署和运作。AKACHEN 采用的是在台湾、甚至亚洲珠宝业都少见的“一条龙”模式,亦即从最源头的原料挑选采购、设计、制作,到最末端的销售给消费者,全程包办。早期陈智权尝试过一部分委外代工,但代工的量要大、样式少,质却无法精,也必须面临被仿冒的风险,后来还是决定一切都自己来。

蜻蜓是 AKACHEN 的品牌象征,代表著幸运、单纯和梦想。(照亚卡珠宝艺术馆提供)

“我们会做到一条龙,其实有点莫可奈何。”亚卡珠宝艺术馆总经理杨秀惠提到,自己做“一条龙”并不划算,他们追求精细、不求量产,但珠宝加工的工序复杂,流程中很多机器的操作都需要安排人手,常常会有虚置的空间和人力存在,他们却还是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只因不肯“将就”。

“台湾在作工方面,其实是很专精的,但问题是,做得够细吗?”杨秀惠指出,许多人认为欧洲与台湾在美学、工艺上的差距,在于设计和创意,但她认为台湾人不乏好的想法,只是在作工部分,往往会为了求“量”,而在品质上“将就”,这才是形成差距的关键。“所以我们希望做到的是‘讲究’,”杨秀惠说,虽然看似只差一字,这一步却要走很久。

从细节打磨设计价值

一件珠宝的价值,不只在于宝石本身,更在设计和创新,“必须要有这个部分,否则光有宝石,精神不够。”陈智权认为,再怎么好的石头,最多只占一件珠宝作品完成度的六、七成而已,必须要有设计及工艺来加分。

陈智权有好几组六、七层高的桌上型收纳盒,每层各存放不同类型的珠宝零件,都是他20几年来累积的作品。盒内零件的数量、样式变化之多,令人惊讶。

蓝宝石茶花胸针。(亚卡珠宝艺术馆提供)

像是其中一层就存放着样貌、大小各异的花瓣,“每一片花瓣就是一个设计、一次制作。”陈智权说,珠宝设计是门非常专业的学问,像是花瓣的肌理、脉络、结构、线条的制作都大有文章。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收纳盒,里头不只有传统的珠宝工艺,还有相当高的技术门槛,例如“钛”金属的铸造,其中更蕴含了许多专利,是他长年的心血结晶。

每朵花通常会有几十片的花瓣备料,制作上虽有标准化的工序,却不是标准化地量产制作。“我们注意到在大自然中,每片花瓣因为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不同,呈现出的肌理也不一样。”杨秀惠说,因此他们在意花瓣零件的色泽、纹理甚至光影变化,也因为每片的独特性,排列组合起来会有非常多的可能,而造就了每件作品的独一无二。

红宝石戒指。(亚卡珠宝艺术馆提供)

最后阶段的组件,往往是设计的灵魂所在。陈智权说,最大的挑战在于取舍,像是花瓣要多一片、少一片,或是如何呈现简单但有韵味的线条等。对他而言,每一次设计都是一场“脑力全开的游戏”,要“加得够多才能够减”,亦即从各种想法中不断尝试抽丝剥茧,借由耐心的减法,做到最刚好的设计。

对于细节的重视,杨秀惠也以他们对光影的要求为例。她将珠宝比喻成配戴在身上的小型建筑,如同建筑也是用光来引导人的视觉,有好的光影呈现,才会让人感觉到珠宝的灵魂之美。而光影要漂亮,就需要特别的设计,“我们从质地、纹理去研究光的走向,做出来的花朵、蜻蜓,就会让人觉得是生动的。”杨秀惠说,“我们制作的细节,就好像抽屉的最深处,也许大家永远看不到,但是制作的人知道,哪里没有做好。我们想做到的是,你也许没发现,但是每个角度都值得考验。”

每件珠宝作品都耗时费心打磨,制作过程的每个环节,最少需要来回三次以上的调整,“设计产业如果没有这样的职人精神,绝对拼不过以机器量产取胜的中国,台湾人能够做的是小而精,借由精良的品质,来形成难以跨越的门槛。”陈智权说,一位珠宝师傅的养成,起码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精炼宝石挑选、铸造、脱模、抛光、镶嵌等专业技术。

亚卡珠宝艺术馆内空间,由陈智权一手打造,期望营造出艺廊般的珠宝展示空间。(摄影:翁伟中)

陈智权显然对于这个时代的浮躁有些焦虑,“我一直在做珠宝设计,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应该是时候可以回头看看,我这20几年来都在做些什么了。”陈智权近年暂时停下 AKACHEN 国外展售的业务,将事业重心放在让顶级珠宝制作工艺的根留在台湾。

在工业化的时代,不论是 3C、服装等物件,似乎都可被大量地生产、快速地淘汰。在这位台湾珠宝设计职人的手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件件华美、精细的珠宝作品,还有如宝石一般经久、但在这高速转动时代下也许有些被人遗忘的职人精神。

文章转载自design x boco网站,原文:亚卡艺术珠宝:在设计中打磨职人精神

design x boco:以“品牌、创意、生活美学”为主轴,提供深入的设计议题探讨、华人圈设计产业的趋势报导、国际设计最新设计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