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鞋是种恋物情,也是尊重鞋子、自己与擦鞋匠
【读者来稿】早前《一物》发表了一段影片,题为《穿西装的擦鞋匠》,讲一位在广岛开擦鞋店的日本人 。凑巧,最近有本地鞋店推出了(或是向顾客“提醒了”)擦鞋保养的售后服务,两者联想起来, 有点感慨。
撰文:刻舟
在香港早被怀旧情怀写烂了的中环鞋匠的特色是,在香港,客人不用脱鞋子,只消坐下,把大脚放在脚托中,几分钟的工夫,穿背心的老人便会弯腰在客人眼底下把鞋擦好。另一边厢, 日本人的店子则光亮整洁,“匠人”西装骨骨,客人必须把鞋脱下,端放在匠人和自己面前,让他施展魔法。在这个视角,两人的位置平等一点,是有利对话、仔细观察其工夫的,最重要的是,这个精致的氛围,叫客人尊敬他的手艺。同一套手艺,租一个舖位,就令香港人留言要飞去日本擦鞋了。
这些留言就令人很疑窦,像是香港人平日亟待这一个机会保养皮鞋,现在终于有这么一个机会似的。但各位平日外出走一圈,或是平日繁忙时间在地铁里低头看看——若果你乘搭的是火车或西铁,超过半数的上班族准是不穿皮鞋的;至于看的见的皮鞋,可谓资本主义逻辑的美妙示范:看得见的贫富差距,看得见的潮流新款,还有看得见的折旧、磨蚀。这是个不鼓励保养的市场,它推陈出新,叫客人要买,买就要买最新最贵,旧了就丢了它——保养其实不是香港特色。
所以当我见到一间开业数年,专卖欧洲品牌中高级男士皮鞋,做得有声有色的店子,推出保养皮鞋的免费售后服务时,是多么惊讶。这是完全违反今日的市场理论的。要知道皮制品一旦缺乏保养便会失去油分、甩色、然后破损。在香港多雨的天气,皮鞋入水,更会破坏其结构,元气大伤,几个月便见疲态,不出两年已可以报销。对市场运转来说这简直是天之助也。这家店却反其道而行,为已出售的鞋子上油、补色、还要打蜡,延长一物的生命。而在商业上自杀的行为,莫过于在面书这一主要宣传渠道,把擦鞋前后的相片登出,让全世界都见到擦鞋工夫的威力,而且,是免费的!
自己一向有保养皮鞋的习惯,今日去他们店子是为了买鞋油,他们店子有齐全的鞋油颜色。来店子同时是为了问问他们的擦鞋心得。但见柜台后一座山的鞋盒有待擦磨,店主说:“哈哈,我们一向有这个服务的,只是在面书宣扬过后,这些工作就多了,怨不得人呀!”和日本人不同,他们的顾客放下鞋就走了,待几日后取。我说不出口的是,不收钱,又不叫顾客坐下看他们每对鞋起码一小时的工夫,真傻,无偿工作多了不说,香港人可不会尊重你这些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