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饮食】港人盐摄取量超标 港大推手机App严选健康食品
香港大学食物及营养学助理教授雷震宇,与澳大利亚乔治全球健康研究所共同研发出一个手机应用程式,可透过简单扫描预先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条码,协助消费者比较同类产品的营养成分,作出健康选择。研发过程中,团队需要收集全港主要超市售卖的预先包装食品及饮品的营养标签资料,建立香港的数据库。所以他们同时完成了全港首份超市包装食品含盐量研究报告,发现部分产品的含盐量偏高,港人每日盐份摄取量又超出世卫建议的近一倍。摄影:陈乐希
协助研发手机应用程式FoodSwitch HK的香港大学食物及营养学助理教授雷震宇指,消费者透过手机扫描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后,应用程式会根据总脂肪、饱和脂肪、盐份、糖份及卡路里,以红绿灯评分,其中红色代表不健康,绿色代表健康,而黄色则代表一般,再以星级评级作总结,显示产品的健康程度,并提供同类食品中较健康的选择。
使用说明:
群众帮助自己同时 可协助善数据库
研发团队收集全港主要超市售卖的近 13,000 种预先包装食品及饮品的营养标签资料,并定期更新食品资料,建立香港的数据库。不过由于产品种类繁多,所以数据库只覆盖约70%预先包装食品市占率。如果消费者所扫瞄的食物或饮品不存在于现行的资料库内,可以按指示拍摄及传送三张该食物或饮品的相片,帮助研究人员完善数据库。应用程式的团队将会于审核后更新资料库。
雷震宇博士解释,这是个群众资料搜集(crowd-sourcing)的方法,补充数据库的不足。数据库会每个月更新一次,确保可以给予大众更丰富的资讯。
同类食品含盐量差距大 应用程式有助市民选择
在建立数据库的同时,港大完成了全港首份超市包装食品含盐量的研究报告。研究指,本港市民每日超过7成半的盐摄入来自预先包装食品,而非自行添加的盐份。大部份市民的盐摄取量介乎8至11.5克,高于世卫建议的5克近一倍。
报告又分析了销量最多的四个食品种类,包括粉面、加工鱼类、加工肉类及酱料等超过2,000件产品的营养标签资料,发现部分产品的含盐量偏高,而同类食品的含盐量差距相当大,以罐头加工肉为例,每100克的纳含量可达250至4000毫克。雷博士表示,若把最高盐的加工肉转为低盐的同类产品,每100克食用份量可减少2茶匙盐。所以FoodSwitch清晰显示食品的健康程度,可助市民慎选食物。
部分报告结果:
澳大利亚为成功例子 望助香港提升食物质素
首个 FoodSwitch 手机应用程式由乔治研究所于2012年在澳大利亚发表,现时已成功地与当地超市巨头合作,改良品牌产品的成份。其中即食餐点的盐份下降了高达30%;又有研究发现,当地心脏病人使用应用程式协助选购食物后,每天盐份摄取量减少了0.7克。
在本港,雷博士就相信应用程式有助解决肥胖问题,“香港有超过一半市民属于过重或肥胖,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食用太多不健康的包装食物。希望消费者透过应用程式,可在购买或进食这些食品前,停一停、想一想,最终减少进食不健康的食物”。长远而言,团队更希望协助政府制定政策、鼓励食物制造商逐渐减少制造垃圾食物,提升食物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