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百名亚洲专家发表公开信:把中国变成敌人适得其反【全文】
早在大阪G20中美峰会之前,美国便有上百名亚洲问题专家联名向白宫“上书”,呼吁美国政府不应将中国对立为敌人。据报道,当时这群权威专家便决定将在主要媒体刊发全文。周三(7月3日),这封题为《把中国变成美国敌人适得其反》(Making China a U.S. enemy is counterproductive)的公开信在《华盛顿邮报》发表,用“七点主张”,向总统特朗普和国会议员表达对于中美关系不断恶化的忧虑。以下为公开信全文,以及该信附列的署名专家名单:
特朗普总统与国会议员:
我们是学术界、外交政策界、军界和商界的成员。我们绝大多数都来自美国,其中许多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在关注亚洲地区。我们对于中美关系的恶化深感忧虑,相信有关情况并不符合美国或是全球的利益,尽管对于北京近来的行为深感不安,并认为对此需要作出强有力的回应,但我们同样相信,美国的许多举措是中美关系的下滑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的七点主张代表我们对于中国、美国对华战略的问题以及更加有效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要素的集体看法。列出我们的工作机构只是为了表明我们的身份。
第一、近年来中国那些令人感到不安的行为——包括在国内加大管制力度,加强国家对于民营公司的控制,未能兑现多个贸易承诺,加强对外国意见的控制,以及更加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对世界很多国家构成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需要美国作出坚决和有效的应对。然而,美国政府目前的对华政策根本是适得其反。
第二、我们认为北京不是一个经济敌人,也没有对美国的生死存亡构成威胁,没有必要在所有领域与其抗争。中国也不是铁板一块,领导人的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尽管其经济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促使北京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起愈发咄咄逼人的角色,但许多中国官员及其他精英知道,对西方采取克制、务实和真诚合作的态度,符合中国利益。华盛顿对待中国的敌对态度削弱这些声音的影响力,使得咄咄逼人的民族主义者更加受到青睐。如果在竞争与合作之间达成恰当的平衡,美国的行动将有助于强化那些希望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具建设性作用的领导人的地位。
第三、美国将中国视为敌人,并试图解除中国与全球经济联系的做法,可能会破坏美国在国际舞台的形象与声誉,并损害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美国的反对将无法阻止中国经济继续崛起,无法阻止中国公司占据更大的全球市场份额,也无法阻遏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美国要想极大地延缓中国崛起的步伐,就势必会伤害自己。如果美国向自己的盟国施压,要求将中国视为经济和政治上的敌人,就会削弱美国与盟国之间的关系,有可能导致自己,而不是北京,陷入孤立的境地。
第四、害怕北京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领袖的情绪被夸大。这样的结果不符合大多数其他国家的利益,北京自己是否认为这一目标是必要或可行的也不得而知。此外,一个限制国家公民获得资讯和机遇的自由和打压少数群体的政府既不会获得强有力的国际支持,也无法成功地吸引全球人才。对于这些做法,美国最好的回应方式就是与盟国和伙伴一道,开拓更加开放与繁荣的世界,而中国也将获得参与开拓这一世界的机会。试图孤立中国的做法,只会起到削弱那些希望中国变成一个更加人道和宽容的社会的中国人的作用。
第五、尽管中国制定在本世纪中叶之前成为世界级军事强国的目标,但要想成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的军事强权,中国还面临巨大的障碍。不过,北京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侵蚀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长期以来的军事主导地位。在这一方面,最好的回应方式不是与中国公然展开以开发进攻性、深度打击武器为核心的军备竞赛,也不是确立美国在直抵中国边界的地区夺回全方位的主导地位这一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更加明智的政策是与盟国加强合作,一同维持威慑力,加强防御性的区域阻遏能力、培育韧性以及提高挫败对于美国或其盟国发动的袭击的能力。
第六、北京正在试图削弱全球秩序内部西方民主规范的作用,但北京并不试图推翻秩序中至关重要的经济及其他成分。数十年来,中国本身就从秩序中获得重大利益。实际上,中国对于国际体系的参与对于这体系的存续,以及在气候变化等共同问题上采取有效的行动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美国应该鼓励中国参与新的或是修正后的全球机制。在这些机制中,新兴国家将能够发出更大的声音。以“零和博弈”的方式对待中国,将只会鼓励北京退出体系,或另起灶炉、创立另外一套全球秩序,而这些做法都有损西方利益。
第七、总而言之,成功的美国对华政策必须专注于与其他国家一道,创造一个支援其经济与安全目标的持久的联盟。对华政策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现实地评价中国的感知、利益、目标和行为;准确地调度美国及其盟国的资源,令其匹配各种政策目标与利益;再度致力于强化美国作为其他国家模范的能力。最终,恢复美国在一个动荡的世界中展开有效竞争的能力,并且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一道合作,而不是推行一套旨在阻挠或是遏制中国与世界接触的适得其反的做法,才是最符合美国利益的。
我们相信,这封公开信有这么多人联署明确表明,有些人所谓华盛顿各界对中国同仇敌忾的共识其实并不存在。
信件由美国麻州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教授傅泰林(M. Taylor Fravel)、前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J. Stapleton Roy)、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高级研究员斯温(Michael D. Swaine)、前美国国务院东亚暨太平洋事务署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A. Thornton)和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荣誉退休教授傅高义(Ezra Vogel)发出。另外有以下学者参与联署:James Acton,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核问题研究计划联合主任Craig Allen,美国前驻汶莱大使Andrew Bacevich,昆西负责任治国研究会联合创办人Jeffrey A. Bader,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C. Fred Bergsten,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荣誉主任Jan Berris,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副主席Dennis J. Blasko,前驻华武官Pieter Bottelier,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学院访问学者Ian Bremmer,欧亚集团主席Richard Bush,布鲁金斯学会台湾研究主任Jerome A. Cohen,纽约大学美国亚洲法律研究所教授主任Warren I. Cohen,马里兰大学荣誉退休教授Bernard Cole,前美国海军上尉James F. Collins,美国驻俄罗斯大使Gerald L Curtis,哥伦比亚大学名誉退休教授Toby Dalton,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核问题研究计划联合主任Robert Daly,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所长戴利Michael C. Desch,圣母国际安全中心主任兼国际事务教授Mac Destler,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荣誉退休教授Bruce Dickson,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和国际事务教授David Dollar,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Peter Dutton,美国亚洲法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纽约大学法学院客席教授Robert Einhorn,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负责不扩散的助理国务卿(2009-2013)Amitai Etzioni,乔治华盛顿大学大学国际事务教授Thomas Fingar,史丹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前国家情报分析副主任(2005-2008)Mary Gallagher,密西根大学政治学教授兼李侃如罗睿弛中国研究中心主任John Gannon,乔治敦大学客席教授;国家情报委员会前主席(1997-2001)Avery Goldstein,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政治与国际关系教授Steven M. Goldstein,哈佛大学台湾研究工作室主任,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David F. Gordon,国际战略研究所高级顾问;美国国务院前政策规划局局长(2007-2009)Philip H. Gordon,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前总统特别助理兼中东协调员,欧洲和欧亚事务助理国务卿Morton H. Halperin,国务院政策规划局前局长(1998-2001)Lee Hamilton,前国会议员;威尔逊中心主任前主席Clifford A. Hart Jr.,前美国驻香港和澳门总领事(2013-2016)Paul Heer,乔治华盛顿大学兼职教授;东亚国家情报官员(2007-2015)Eric Heginbotham,麻州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Ambassador Carla A. Hills,美国前贸易代表(1989-1993);Hills & Company国际咨询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Jamie P. Horsley,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Yukon Huang,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Frank Jannuzi,曼斯菲尔德基金会行政总裁Robert Jervis,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教授Marvin Kalb,布鲁金斯学会非常驻高级研究员Mickey Kantor,前商务部长(1996-1997);美国贸易代表(1993-1996)Robert Kapp,Robert A. Kapp & Associates公司总裁;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前主席;华盛顿国际贸易理事会前主席Albert Keidel,乔治华盛顿大学客席研究生教授;财政部东亚国家办事处前副主任(2001-2004)Robert O. Keohane,普林斯顿大学名誉退休国际事务教授William Kirby,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研究教授Helena Kolenda, 亨利卢斯基金会亚洲项目总监Charles Kupchan,乔治敦大学国际事务教授;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David M. Lampton,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荣誉退休教授;史丹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研究员;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前主席Nicholas Lardy,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Chung Min Lee,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Herbert Levin,前中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政策规划委员会成员Cheng Li,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兼高级研究员Kenneth Lieberthal,密歇根大学名誉教授;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高级主任(1998--2000)Yawei Liu,卡特中心中国计划主任Jessica Mathews,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的杰出研究员James McGregor,安可顾问有限公司大中华区主席John McLaughlin,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住院杰出学者;中央情报局前副局长兼代理主任(2000-2004)Andrew Mertha,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高级国际研究学院中国计划主任Alice Lyman Miller,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Mike Mochizuki,乔治华盛顿大学日美研究主任Michael Nach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教授;国防部全球战略事务助理部长(2009-2010)Moises Naim,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的杰出研究员Joseph Nye,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杰出教授Kevin O'Brie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教授兼东亚研究所所长Jean Oi,史丹福大学中国政治学教授Stephen A. Orlins,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William Overholt,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高级研究员Douglas Paal,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杰出研究员Margaret M. Pearson,马里兰大学杰出教授Peter C. Perdue,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燕京学社社长Daniel W Piccuta,美国驻华大使副馆长,代理大使Thomas Pickering,美国国务院前任政治事务副部长(1997--2000);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1989-1992)Paul R. Pillar,乔治敦大学安全研究中心非常驻高级研究员Jonathan D. Pollack,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非常驻高级研究员Barry Posen,麻州理工学院国际政治学教授;麻州理工学院安全研究专案主任Shelley Rigger,戴维森学院东亚政治学教授Charles S. Robb,前美国参议员(1989-2001);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东亚小组委员会前主席;维珍尼亚州州长(1982-1986)Robert S. Ross,波士顿学院政治学教授Scott D. Sagan,史丹福大学政治学教授Gary Samore,布兰代斯大学中东研究中心高级执行主任Richard J. Samuels,麻州理工学院国际政治学教授;国际研究中心主任David Shear,前助理国防部长(2014-2016);前美国驻越南大使Anne-Marie Slaughter,国务院前政策规划局局长(2009-2011);普林斯顿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荣誉教授Richard Sokolsky,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俄罗斯和欧亚项目非常驻高级研究员James Steinberg,前副国务卿(2009-2011)Michael Szonyi,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Strobe Talbott,前副国务卿(1994-2001)Anne F. Thurston,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前高级研究教授Andrew G. Walder,史丹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教授Graham Webster,史丹福大学新美国DigiChina项目协调编辑David A. Welch,鲍尔西利国际政治学院研究主席Daniel B. Wright,绿点战略咨询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财政部中国与战略经济对话前执行主任
(华盛顿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