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中医人手过剩 应改革执业试而非以自由市场原则自然淘汰
文:陈文瀚(香港前线中医联盟秘书长)
政府、媒体,以至整个社会一直对中医相关政策发展都缺乏足够关注,近期有关中医发展的讨论大都集中在中医院的建设,但香港中医发展其实需要面对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中医的人力规划问题。在政府刚刚公布的《医护人力规划和专业发展策略检讨报告》(下称《报告》)中,其实已表明在短期内中医人手确实出现过多情况 (在2016年有716人手过剩)。
截至2017年3月为止,全港中医人数共9940人。反观全港西医人数却只有14013人(截至2016年底为止),考虑到42间公营医院和接近150间公营诊所及健康院所能吸纳的西医,以及在香港通常选择求诊中医和西医的人数比例约为1:9 (统计处主题性住户统计调查),如果其他医疗专业的同寅们都不太认同自己的行业出现人手短缺,那现时香港的中医人数可以说是严重泛滥了。
虽然《报告》中亦有表示“目前并无迫切需要调整中医的培训学额”,但其计算模型实情上并未有将近数年“大量本港学生回内地修读中医药本科学位课程”的现象考虑在内,亦没有足够真确的数据反映现时绝大部份均为私人执业中医师的就业实况(如工时、收入、病人数目),否则《报告》推算到2030年时的中医人手,相信仍然是会过剩。虽然如《报告》中解释,“本港学生回内地修读中医药课程”的现象确实存在很多变数和不确定性,但这正好带出了现时香港中医人力规划中最重要的问题——“香港每年新增的中医师并非以本港大学本科培训的为主”。现时本港三所大学每年培训约80名中医本科毕业生,但国内30所中医院校则无收生人数限制,不少未能在本港升读大学的学生都争相报读。《报告》中指出,2013-2014年度本港学生到内地修读中医药本科学位课程的人数有约470人,是本港三所大学收生总人数近6倍,而根据一些内地院校网站数字和业界反映,实际数字可能更高。事实上,在2011年共有320人报考注册中医执业试,2016年已上升到437人,合格人数由190人升至237人,可见非本地培训的中医师比率不断上升,相信在未来数年更会迎来高峰期。这情况与本港其他主要医疗专业的构成比例大相迳庭︰西医近4年的非本地培训率平均是13%,牙医的非本地培训率也是13%,护士的非本地培训率则只有2%。如果中医师大部份来自非本地培训的情况持续,那无论中医的人手日后出现过剩或短缺,本港实际上都无法自行作出调节。
因此,在香港的中医人力规划中须要正视这一个关键问题,在本科课程设计及执业资格上需要作出改革。香港前线中医联盟认为,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有必要尽快检视现时执业试的具体安排,包括提高笔试合格分数要求(2016的笔试合格率达80%)、增加传统中医和中医经典的考核内容、加入本地实习要求和实际临床考核部份,务求让执业试的内容更贴近本港中医医疗环境和病人的需求。长远而言,本港大学中医本科课程的提供者,须按照本地中医行业环境,制订有别于国内的课程与教材(包括更重视中医临床操作和中医经典内容),并聘任更适合相关课程内容的师资,才能逐渐发展出一套更优质的专业试考核制度,推动香港中医专业发展,解决中医人力规划问题。
曾有一些同寅和意见认为,中医行业应以自由市场原则,优胜劣败,自然淘汰。这种看法明显是无视了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和培训成本。首先,医学往往存在很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市民很难完全以“口碑”作为选择求诊的依据。何况中医本身已予人“睇中医系睇同病人夹唔夹”的印象,其实已正正是专业化不足的反映。此外,培训一个中医需要六年时间,无论是从社会公帑,或个人付出的成本来算,都不可能单单用“自由市场原则”就能说得过去。如果中医就业市场变得困难(笔者认为相关现象已经开始浮现),很容易会促使业界中恶性竞争,短时间可能会有中医以低价收费招来病人,令大众觉得受惠;但长远下去更可能会有更多不正当的业务宣传、预缴式收费、推销贵价药材,甚至是滥发病假等情况出现。更加严重的是,这些现象会大大减弱中学毕业生选读中医的意愿,令成绩优异的学生放弃加入中医行列,令中医界人才流失,那最终受害的也是中医的专业发展、整个香港社会,以及普罗大众的健康。
中医是一个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在香港有其独特价值,但同时需要政府有为地协助推动。希望新一届政府,能更有智慧和勇气在中医政策上注入新思维,并下定决心将中医正式纳入公营医疗体系,认清中医院的建设方向和处理中医人力资源规划这些当务之急。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