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实验】玩转街头 中上环街道变身Pop Up游乐场

撰文: 黄泳桦
出版:更新:

街道,是否只有汽车驶过?行人,总是匆匆走过?

环保团体及民间组织把街道化身作“POP-UP游乐场”,在街头设置巨型层层叠、图书阁,让大人、小孩尽情玩乐,又邀请陌生人玩街上版图游戏,借此探索“街道”的可能,倡议道路不一定以汽车为主,行人亦有使用权,争取城市生活空间,建立德辅道中行人与电车专区。

街道也可以是游乐场

巨型层层叠最吸引途人,互不认识都可以打成一片。(龚慧摄)

健康空气行动及拓展公共空间于上环文化广场设置“Pop-up游乐场”,摆放巨型层层叠,大型纸牌接龙,任由途人挑战玩乐。成人按照层层叠传统玩法,小心抽出木条,但放大了的木条,需要双手托出,手却比平时抖震,更没人敢挑战最底的木条。“一失手”成千古恨,数十块纸木条跌下,虽没巨响,但还是吓了一跳,呆一呆,途人相视而笑,大家继续着重组积木再挑战。

层层叠有不止一个玩法,街道亦不止有一种可能。(拓展公共空间网页)

小朋友踏入地上的圆形图案,犹如跳进波波池,自由自在地玩。健康空气行动项目主任谢颖琳(Winnie)指,在一个“好FREE”的街道空间,家长可以放心看小朋友玩,有空间、没规限,小小的脑袋发挥无限想像。巨型层层叠到了小朋友手中,瞬间变成积木,砌成小屋又砌出楼梯。层层叠不一定只是层层叠,正如街道也有各种可能。旧时代,路面宽阔,小朋友倒可以在街上乱蹦乱跳,尽情玩乐。“西营盘有个60岁的婆婆说,她以前拿一块纸皮,就在正街的斜路滑下来。”Winnie笑说。如果街道环境改善,释出空间变成这样“好玩”,小朋友想“落街玩”就不止到康文署的游乐场或公园。现在街道车多路窄,缺乏休憩、游乐设施,家长要与小朋友“落街玩”,需特别注意到安全、与街道划分出来的公园,但那还是“街”吗?

原来街道可以这样用

“游乐场”旁边还有一块“小草地”,连接图书阁,游人可以在街头写意阅读,伴随电车“叮叮声”,来个午休,不一定到商场咖啡店消费,才可换来一个休息空间。

“在街上坐下来看书,其实不是一件突兀的事。”Winnie 认为,街道不一定只作通道用途,也可以有街头生活。政府规划街道时往往只注重方便、快捷,结果车辆占路面大多数空间,行人失去城市生活。“选择巨型层层叠是因为必须多人一起玩,希望街道不只是一条通道,行人会停下来,与陌生人互相交流。”要行人停下来,首先路面要扩阔,有足够的空间,美化环境,民间组织正与政府磋商,但最重要还是公众对街道有“新定义”。不少市民游戏过后,在德辅道中的展板上发挥想像,“露天电影院”、“架空单车径”,原来才是市民想要的街道风景。

这个周末街道有不一样的风景,主办单位希望将来德辅道中也可以这样“玩”。(龚慧摄)

德辅道中行人专用区计划

街坊对德辅道中的想像:图书馆、更多草地、露天影院,其中最多人希望可以在街道上踩单车。(龚慧摄)

2015年,多个环保团体、非牟利机构及专业学会组成“德辅道中联盟”,推动“德辅道中行人专用区计划”,建议将西至摩利臣街、东至毕打街的德辅道中由道路用途,改为行人及电车专区,増设绿化公共空间和休憩用地。

计划现正咨询公众,联盟将继续举办街道游乐空间实验,3月将会有“逃离街道”游戏,4月更会直接在德辅道中举办“打破街头常规”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