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屿山保育基金正接受申请 承传独有自然及历史文化
大屿山有水底古村?“濑镬边”是水口传统食品?大屿山是香港最大的岛屿,拥有丰富的天然及历史文化资源。政府于2020年设立了10亿元的“大屿山保育基金”,推动和支援大屿山的保育工作,三轮申请共批出46个项目,涵盖不同的自然生境和动植物、乡村活化、乡村传统、历史文化、保育推广等范畴,项目亦遍布大屿山南北多个地点。
摄影:黄宝莹
46个获资助项目涵盖自然及文化保育多个范畴
“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大屿山保育基金’。随著愈来愈多的项目完成,我们便能更有效地向市民展示基金的成果,借以提升社会对于保育大屿山的认识,并将此理念付诸实行。最终目标是保育当地重要的生态和物种,传承大屿山的文化和传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屿山保育基金咨询委员会主席梁美仪教授道。他提到两个有关水口的项目,均能促进保存大屿山的文化和生态特色。其中香港观鸟会的“山海之间—水口自然保育管理计划”,通过不同的生境管理和复耕工作,改善现存的沼泽湿地,并利用多样化的生境吸引鸟类和其他生物在这里栖息及繁殖。
另一个资助项目是由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负责的“重塑水口:以建筑修复、文化保育和村民合作社开拓大屿南可持续乡村活化”。计划共有三部分,包括修复乡村历史建筑、保育乡村文化传统、以及建立由村民主导的合作社,当中修复的两间旧建筑让公众了解水口昔日文化,包括传统食品“濑镬边”。“水口‘濑镬边’的特色是村民以在泥滩上捕获新鲜海产品如鱼、贝类煮汤,再在镬边酹下米浆,待其成形后伴汤进食,充分体现了南大屿沿海村落具有渔业农业的特性。”
咨询委员会成员陈洁茵博士重视环境研究,她提到长春社的“综合环境及人文角度去探究大澳红树林的功能”研究项目是本港首个探讨红树林与人文生活关系的研究。透过分析泥土、 水质以及动植物样本、以及当地居民的访谈结果,为大澳和红树林的保育工作提供宝贵的科学数据。另一位成员符展成以注册建筑师的角度,分享香港浸会大学“埋藏在水下的大屿山故事 - 石壁传奇”的研究项目。于60年代初,政府为纾缓食水荒,选址在石壁乡辟建水塘,水塘底部正是村落所在。项目研究团队搜集了石壁乡的文献纪录 、历史照片、影像及口述历史等,并应用崭新科技,重现石壁乡昔日的面貌和文化历史。
无偿工作充满意义 乐见保育工作成效
咨询委员会由学者、不同界别专家、当地区议员等组成,每位均是不受薪的“义工”。梁教授笑言,虽然工作量大,但也是值得。“委员会仿佛是一个大家庭,共同努力建设香港,非常荣幸有份参与其中。最初我们曾担心当地居民或土地拥有人未必愿意合作,但是过去三年中,我们看到愈来愈多人积极参与,甚至主动作出建议,成果令人振奋。”
陈博士亦认同委员会工作充满意义,“大家的目标也是为香港、为大屿山的保育工作做出贡献,同时也希望为我们的后代带来更多机会,承传香港独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符展成则打趣地说,作为一个“无粮”义工,加入委员会最大的吸引力当然是好玩。他热爱行山,擅长以不同的方式欣赏大屿山,亦期望提升社会对于保育大屿山的关注。他认为基金的工作有利大屿山以及香港未来的城市化发展,“大屿山在未来是个战略性位置,不但拥有国际机场与海外连接,亦有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基金项目包括探讨城乡、自然与文化的融合,符合现今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大趋势。”
“大屿山保育基金”正接受第四轮的项目申请,以资助合资格团体在大屿山推展保育和有关项目。“保育管理协议项目”的申请截止日期为2024年3月28日下午5时,“研究项目”和“教育和参与项目”的申请截止日期则为2024年2月29日下午5时。
(资料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