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手指|改编佳宁案 星洲小子闯香江缔造股坛神话 廉署追查17年

撰文: 邓海兴
出版:更新:

刚过去的2023年末,电影《金手指》压轴登场,此出耗资3.5亿港元制作的巨献,是有史以来最大投资的港产片,改编自上世纪80年代最大宗诈骗案 —— 佳宁案。在股价狂飙的背后,原来暗藏着跨国大骗局、甚至卷入四宗迷离命案。究竟迅速崛起然后大国倾颓的佳宁集团,如何在短短6年间神话破灭?此后却成为廉署耗时最长最庞大的案件?全案历时17年、花逾2亿公帑、踏足8个国家才将主脑陈松青等人绳之于法。《香港01》带你揭开这间40年前曾经叱咤一时“商业王国”的神秘面纱。

佳宁股价在1980年狂飙,受到股民热烈追捧。(廉政公署网页)

▼《金手指》剧照,故事改编自80年代最大骗局 —— 佳宁案 ▼

+4

星洲来港翻身 巨额收购 股价狂飙

故事主角原型陈松青,新加坡人,70年代生意失败破产后由星洲来港,加入钟正文家族的“益新集团”工作。1977年,他与钟正文创立“佳宁集团”;3年后,佳宁随即以3亿港元购入上市公司“美汉企业”,成功借壳上市。同年,佳宁股价在短短一年狂飙十多倍。

真正令佳宁声名大噪的,是1980年“金门大厦买卖案”。陈松青与钟正文透过一间公司,以9.98亿港元一笔过购入金门大厦(现址美国银行中心),却在9个月后以16.8亿港元卖给百宁顺集团,一转手帐面狂赚近7亿港元,成为一时佳话。佳宁市值急升,随之而来便是大肆扩张及收购,全盛时期佳宁坐拥3间上市公司及逾200间附属公司,业务遍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及美国。

+2

股民追捧 股价暴泻 “商业王国”瓦解

各种利好消息,令佳宁平地一声雷,受股民热烈追捧。小市民认为有危便有机,惟佳宁所带来的,却是危机四伏。1982年开始,陈、钟二人决裂拆伙,加上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谈判,前景未明,以至物价大跌,各行业大受打击。佳宁虽一度独善其身创造“神话”,同年9月公布中期业绩时,声称获纯利近2.7亿港元。但打了“强心针”仅仅一个月,便宣布取消以现金派发中期息,并集资发行优先股。

消息一传出,佳宁股价一日内暴跌三成,并拖累恒生指数大跌近一成,跌破当时被视为牢不可破的800点关口。1983年1月,佳宁股票于在交易所停止买卖,旗下公司逐步停业,其后主要债权银行提出将佳宁清盘。陈松青一度尝试与银行安排债务重组,但未能力挽狂澜,创下全亚洲最大宗公司倒闭事件。

1983年,陈松青被落案起诉。(1983年10月5日华侨日报 / 香港公共图书馆)
+6

跨国舞弊 大马向廉署举报

叱咤一时的“商业王国”瓦解,本已令大小股民损失惨重;而接踵而来的调查更叫人心寒,背后各种欺诈、甚至与佳宁有密切关连的命案甚嚣尘上。事后调查证实,佳宁清盘时欠债高达106亿港元,包括欠裕民财务46亿港元;且早年名震四方的金门大厦买卖案,原来从未完成交易,所谓“获利”只是帐面上。

佳宁财雄势大的资金假象,随着调查而逐步浮面,牵涉的亦不再限于香港,马拉西亚裕民银行场所属的裕民财务,同样牵涉其中。金门大厦买卖案,便是裕民财务批出近3亿美金(约24亿港元)予陈松青,对当时仍是新公司的佳宁,极不寻常。而在1979年至1983年期间,裕民财务向佳宁及陈松青控制的其他公司,共批出相等于60多亿港元的贷款。事件震惊马国政府,1985年该国派出核数总长来港调查,同时在律政署协助下,向廉署举报。

当年大批传媒在西区裁判署等候被告出庭应讯。(廉政公署网页)
+4

FBI协助 多国拉人

尽管早在1983年,警方已拘捕及起诉前佳宁集团主席陈松青及前佳宁集团执行董事何桂全等人,但均获准保释,且案件一再押后,迟迟未有定案。直至1985年5月,廉署接获大马举报后成立专案小组;同年11月开始在外地搜证。据廉署资料显示,案件涉及贷款金额不少于6亿美元(约48亿港元),且是一贯的犯案手法和目标 — 透过行贿来换取资本,在生意上“揾快钱”。廉署亦揭发佳宁利用相同手法向其他多间银行借贷,为了掩饰款项最终受益人是佳宁集团,陈松青命令集团职员以个人名义,开设多间公司作为贷款的申请人。

由于佳宁倒闭后,涉案几位裕民财务高层,已相继请辞及离开马来西亚,藏身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专案小组须国际刑警协助向有关国家要求发出拘捕令。1985年12月6日,裕民财务前主席及一名前董事在伦敦落网;同一时间,即香港的12月7日清晨,廉署在港拘捕3人,包括陈松青及两名董事。裕民财务前代理董事则到1987年始被法国警方拘捕。

(1987年9月16日华侨日报 / 香港公共图书馆)
+3

官司“拉锯战”逾10年 陈松青被判监3年

万料不到,拘捕行动后的一连串“拉锯战”才是最漫长。身负警方及廉署两案的陈松青,又再获法官批准以5,000万元现金及200万元人事保释,同时交出旅游证件予法庭保管。律政署首席检察官虽曾列举多项理由反对,包括陈松青来自外地、有逃走可能及十分富裕等,但法官并不接纳,坚持容许保释。

打击继续接踵而来,1987年,警方“佳宁案”中陈松青等6名被告,获判无罪,引发各界哗然;有份审理的法官柏嘉,翌年在一片争议声下请辞。而因为引渡同案的裕民财务前主席回港,廉署一案又一再押后至1992年;往后,陈松青多次以病为由施展“拖字诀”,终在1996年被拒保释,未几便透过律师表示愿意承认两项控罪。

直至1996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高等法院法官终颁下判辞,斥陈松青利用法律制度不断玩“拖延游戏”, 就案件判他入狱3年;其余5人则被判监1至10年不等。据悉,陈松青在羁留病房服刑1.5年后,1998年初出狱;近年作风低调,生意由女儿接手。

1987年9月,前佳宁集团主席陈松青、商人林秀荣、前百宁顺董事事林秀峰、前佳宁集团执行董事何桂全、英籍会计师碧格、会计师卢志煊,6名被告无罪释放,各界哗然。(1987年9月16日华侨日报 / 香港公共图书馆)
+6

全案耗时17年 期间屡爆命案

踏入千禧年代,佳宁案才正式告一段落。谁也想不到警方佳宁案审讯长达281日;廉署一案更费时达17年,花费2.1亿公帑诉讼,在2001年才正式结案,创下廉署多项纪录,包括最长案件、最长保释期、最高保释金、最庞大政府诉讼、最长引渡期等;同时,案件涉款达66亿、证物文件400万页、证人450名、踏足国家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法国、美国、瑞士、澳大利亚、德国。专案小组前后参与人数达44人、包括时任副组长贾乐施、总调查主任卢敬荣、首席调查主任卢彬、高级调查主任的朱敏健、助理调查主任徐耀成等。

自佳宁集团成立至倒闭,只是短短6年的事。一直以来,陈松青低调奢华,却塑造出佳宁财雄势大的形象,令股价狂飙十多倍,“神仙股”造就无数小市民的发财梦。可惜这个发财梦,结果只是由发财变发梦;而调查期间与佳宁有密切关连的数宗命案,包括“大马核数师之死”、“律师沉尸泳池”、“廉署主任自杀”及“法官车祸惨死”,至今仍与佳宁案挂钩,为人津津乐道。

时任廉署总调查主任卢敬荣(左)及高级调查主任的朱敏健。(廉政公署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