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老翁杀妻伦常惨剧 谁逼长者走上绝路
本周二(6月6日)发生的老翁杀中风妻案件,并于周四(8日)在法院提堂,闻者伤心。此案疑因丈夫照顾病情急转直下的妻子,心力交瘁,最终酿成惨剧。社会纷纷批评香港对“二老家庭”的支援不足,重提院舍服务名额短缺等等。然而,这问题或许未能套用在是次案件,因为妻子早前获相关服务,惟最终放弃。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现行政策对于一些希望在家居颐养天年的长者支援不足,未能舒缓压力,社会要求增拨资源的同时,更要设法对症下药。
根据报导,死者3年前中风,前年9月及去年3月分别获编配资助院舍宿位及长者日间护理服务,但她没有接受。另外,她曾经入住护老院约半年,并有医务社工协助,其后因为不习惯,丈夫接她回家,一力照顾。如果资料属实,此案未必全然归咎于院舍服务不足,可能有其他因素。原因之一是病人未能适应生活突变,原因之二是照顾者压力过大。
相关文章:【耀东邨伦常案】警控八旬汉谋杀 弟弟今早到裁判法院
中风加入住安老院 患病长者难适应
中风对长者是一个极大打击,尤其是丧失独立活动能力。外界未曾得知妻子为何放弃入住安老院舍,但不少长者不习惯居住院舍,因为要每每受陌生人照顾,要与不认识的人同住,又要重新学习起居饮食,走动受人管束规限,与亲人和外界的接触减少,长者难免感到被抛弃、自卑,觉得难以适应。面对中风及要入住院舍,实在是双重打击。长者未能适应突变,希望在熟悉的家居环境之中与老伴相依,可以理解。
也因为这样,压力就转到照顾者身上。在2013年,香港约有57.9万残疾人士,当中长者占逾半。在20.4万的照顾者当中,配偶占28.8%。身边人中风,病人感到压抑无助,亲人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日复日的照顾工作,照顾者身心俱疲,容易变得悲观、低落、无助。如果承担起照顾责任的长者本身活动能力亦不佳,照顾他人就更困难。
相关文章:六旬妇同时兼顾病夫、老爷奶奶 压力爆煲“唞唔到气”
所有问题一肩扛 照顾者压力爆煲
虽然本案老翁也与邻居关系良好,有沟通。坊间有长者中心,医院管理局也设有病人互助小组,但长者可能未必意识到有门路求助,例如即使不接受日间护理服务,也可以申请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包括送饭、洗澡、复康等个人照顾、护理、辅导,以及护老者支援服务。长者只眼见家人身体日益衰弱无法扭转,就会“转牛角尖”,认为找人倾诉没用,却错失妥善照顾病人,改善生活质素的机会。
是次悲剧或许有异于一般个案,因为病人曾经获得分配院舍服务而后来拒绝,所以只批评政府资源不足,或有偏颇。然而,政府也不应当此为孤例,不去检视长者病人及照顾者的支援安排。政府多年提倡居家安老政策,但口惠而实不至,不少家人其实无力照顾。
居家安老要有配套 政府要对症下药
要防范悲剧重演,除了增拨资源,更要对症下药。一方面,发挥邻社互助,对选择居家安老的长者,政府应协助社会服务团体加强上门外展服务,并与房屋署、物业管理公司、业主立案法团等加强合作,主动了解长者居住状况,一旦当事人需要寻求协助,就可迅速得到辅导、家居照顾和暂托等服务,舒缓压力。
另一方面,亦应透过教育,让患病的长者以至照顾者,学习有关的护理知识,亦令长者认识求助的途径,让他们认识到寻求社会服务团体的协助,并不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而是他们的应有权利。
此外,患病长者要居家安老,其家居陈设上亦需要作一定程度的改装,政府应向社会服务团体、志愿机构投放资源,为有需要居家安老的长者,在家中安装扶手、防滑垫、床栏等设施用具,令患病长者在家中亦可有一个安全的起居环境。
长者因不堪疾病折磨酿成悲剧,一宗也嫌多。随著人口老化,患病的长者及照顾者数目都会上升。政府即将推出“安老服务计划方案”,加强本港安老服务规划至2030年,但政府愿投放资源,亦要对症下药。希望政府以今次不幸事件为鉴,把握时间重新审视相关政策,进一步改善居家安老的配套服务,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