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求学期患抑郁症曾自杀 过来人亲身剖白:身边人的爱可助战胜病魔

撰文: 王玥晨
出版:更新:

青春是一个充满活力展望未来,感受生命美好的阶段,然而香港青少年求学时受情绪困扰的新闻时有发生。早前卫生署委托港大团队的一个调查中,随机访问3,340名15至24岁青年,结果发现,16.6%受访者过去一年内曾出现抑郁、焦虑、躁郁等任何一种精神疾病病征,当中更以抑郁症最为普遍。今次主角秀兰,在中学时期就患上抑郁症,更曾尝试自杀,但今日的她已十年没有复发,更于利民会担任朋辈支援员,希望陪伴其他同路人一起走过低谷,她将娓娓道来究竟当初是如何“战胜”各种问题,利民会临床心理学家江伟贤博士(Nelson)亦会为大家解构一下面对青少年的情绪问题该如何应对!
摄影:黄宝莹

“公开试令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被视为“决定人生前途”的公开试,一直是不少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秀兰回忆自己的情绪一开始亦是受公开试影响,“公开试让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因为我想维持中四的好成绩,经常通宵达旦温习,睡眠不足导致精神不能集中,当时我依靠基督信仰及祈祷支撑过去,但到中七再次面对公开试,我的不安就继续加深,持续提不起劲,更影响了我的学业。父母及同学留意到我有情绪问题,提出叫我见社工及医生。”幸得家长及同学的关注,秀兰确诊抑郁症,在药物帮助下令她重拾上课的动力,更确定了日后在大学修读艺术系的方向及燃点起温习英文的兴趣。

秀兰指公开试的压力令她持续不安焦虑,感受不到何谓开心,幸得母亲留意到她的问题带她看医生。

“大难不死,父母、老师及同学的反应令我了解到不能放弃。”

秀兰的病情好转,医生在她升读大学一年级后决定让她停药,但跟好多复元人士一样,抑郁症又再因压力问题而复发,这一次秀兰向身边的朋友倾诉,“当时不自觉地想法越来越负面,世界好像变成灰色,所有事都想得最差。不过想否定自己患病,令我抗拒了再看医生。”抑郁症恶化时情绪低落,也会有情绪变得很高涨的时候,会不停购物,不经思索独自去酒店住等行为,还出现思觉失调的病征。秀兰也曾走上自杀的路,幸运地只与死亡擦身而过,在医院的日子令她感受到自己不能再令家人、朋友伤心。当时看见父母的伤心、同学们画上的心意卡以及圣经科老师的关心及陪伴,令秀兰醒悟不能令他们失望。

但复元路上没有想像中一帆风顺,秀兰当时因为拥有“食药好返,就没有病”的心态,在当时踏入社会工作的她又再次停药。可是秀兰遇上病情复发,担任教画老师的她,情绪激动时无论上司以至学生都曾成为她愤怒的指骂对象,之后更一度入院,然而在医院期间她反思多年来支持她的人,一直没有放弃自己,“依靠信仰及他人的力量,变成我内心的动力,坚定地走下去。”

除信仰的帮助外,同行者十分重要,将内心堵塞的情绪开放给朋友。闲时到户外写生也可令她专注及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平衡心灵。这次秀兰在其努力下,已经成功十年没有病发,更在利民会担任朋辈支援员,将过往经历帮助受情绪困扰的人,成为同路人的力量。

成为朋辈支援员,秀兰以自身的经验去陪伴其他同路人,肯定他们在复元路上的努力。

青少年抑郁难察觉 家长应少说教、少批判、多了解

青少年要面对身体的变化、学业以及家长期望等的压力,很容易产生焦虑及高度自我要求等,利民会临床心理学家江伟贤博士(Nelson)指:“青少年与成人的情绪问题,最大的分别在于青少年的前额叶皮质依然在发育当中,在控制冲动、调适情绪方面更具挑战,另外就如秀兰的个案一样,青少年未必有合适的对象可以安心地分享内心世界。同时,家长、朋友以至老师都有机会看轻这些情绪问题,令青少年进一步患上抑郁症。”

Nelson补充情绪低落与抑郁症不同之处在于其“持续性”,若然青少年长期处于情绪低落没有改善就有机会需要寻求专业人士协助。对于家长关心子女情绪的方式,Nelson表示:“家长可以多聆听,多了解子女的想法、感受,令子女感受到父母愿意去明白并接受、包容他们的感觉与想法,少一些批判及说教,例如子女因为遗失了一支笔而情绪低落,家长第一反应可能是‘咁小事就唔开心?’,然后就会担心子女承载压力的能力,于是就会开始说教。但其实可能当父母了解背后的原因后,才会知道那支笔是子女一个已移民的朋友赠送;难过的不是失去一支笔,而是象征著友谊的别离。其实不止父母子女之间的沟通,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应该少一点情绪上的批判,多一点了解,只是青少年更需要在父母的包容下,才能慢慢学习调适情绪。”

更多精神健康支援服务的资讯,可到利民会网站了解更多!

资料来源:https://www.hkyes.hku.hk/featured-project

此内容由杨森大药厂全力支持

(资料及相片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