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债务危机|三大压力叠加 累股债双杀 “资优生”变毫子股
内地民企加杠杆高速扩张之旅,随著2021年中央推出“三条红线”戛然而止。继恒大“倒下”后,另一巨大民企碧桂园(2007)近日也陷债务危机,走在违约边缘,不但未有如期支付两笔美元约2,250万美元(即约1.76亿港元)的债券利息,连旗下11只、规模逾160亿元的境内债券也要停牌。
据陆媒报道,碧桂园内部人士承认,受近期销售额与再融资环境持续恶化,叠加各类资金监管影响,令公司账面可动用现金余额只剩不到千五亿元,出现了阶段性流动性压力。作为“内房资优生”,碧桂园忽然“爆雷”,沦为“毫子股”,从现金流角度分析,起码承受三方面的压力。
压力一︰合同销售额暴跌
内地房地产过往多年借卖楼回笼资金,叠加新债冚旧债及表外负债,成就高杠杆、高增长模式。各路资金贷款环环相扣,但其中一环出现问题,便很容易引发骨牌效应,兵败如山倒。近年,内地楼市销情欠佳,为内房敲起第一个警报。
以碧桂园为例,过去两年权益合同销售金额未如预期, 卖楼收益回笼速度减慢。于2018至2021年内地楼市“风光明媚”时刻,碧桂园一年实现权益销售金额,全部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下同﹚,但2022年起,情况急速直下,该年销情仅3,575亿元,同比大减2,000亿元,而今年首7个月,集团实现权益销售金额为1,408亿元,同比再减35%,较2021年更大泻61%。
销情大泻,其中一个主因是,碧桂园近年主力攻坚三、四线城市,复苏势头疲弱,资产套现能力也差。集团年报显示,内地合同销售按城市分布中,有60%发展是位于三、四线城市,二线城市占26%,而一线城市,则只占7%,不足一成。
事实上,碧桂园最新盈警通告中已“反省”道︰“对三、四线及更低线城市投资比例过大,对潜在风险认识不够深刻”。 高盛报告明言,碧桂园至2022年底,三、四线城市占公司可售资源的61%,风险敞口较高,而内地房地产疲弱,不太可能获强劲复苏,未来12个月其财务流动性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压力二︰“保交付”消耗资金
销情受压的同时,至今未发生过逾期交付的碧桂园,为了“保交付”,也消耗不少现金。截至去年12月底,碧桂园总流动负债达到1.23万亿元,其中“合同负债”达6,681.6亿元,占比高达54%。所谓合同负债,意即地产商已预售的未确认收入的房款,一般无需现金偿还,房屋交付后,便可化为公司现金流。
理论上,合同负债愈多,对集团未来潜在业绩增长会更有保障,但“面粉”变“面包”过程,须支付不同工程款项、营销费用及人工等刚性成本,单单是6万多名员工及3.3万家合作供应商,每月开支已十分可观。
资料显示,2022年碧桂园交付房源70多万套,实现营业收入约4,300亿元。若按照公司去年底合同负债余额6,600多亿元粗略估算,碧桂园年初时未交付房源大约107万套,扣除上半年已交付的27万套,剩余80万套,再加上今年的销售部分,估计公司截至目前的未交付房源大约为90万套,资金需求不言而喻。
事实上,碧桂园1.23万亿元流动总负债中,贸易及其他应付款已达到4,300亿元,占比亦达近35%。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分析亦指,碧桂园其中一个困境,在于以其现时的现金流入,远不足以应付施工单位的工程款、供应商的货款、金融机构的欠款、保交楼支出等规模庞大流动性支出。高盛分析亦估计,碧桂园可能需要多1,000亿元至1,500亿元额外资本,才能保持碧桂园建设项目正常进行。
压力三︰再融资渠道受阻
经营业务受压,再融资渠道也受困。相对而言,碧桂园去年底止带息负债约2,700亿元,占总流动负债约22%,其实少于“合同负债”及“贸易及其他应付款”,以往再融资渠道十分畅通,容易“借新还旧”,但目前此路难言顺畅。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今年上半年内地房地产行业海外债发行规模,仅为110.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4.6%,占总融资规模降至2.7%。今年3月、4月、6月全行业均无新发行债券,海外债融资渠道极不稳定、几近关闭,无疑对碧桂园资金链形成冲击。
碧桂园约2,700亿元带息负债中,银行及其他借款、优先票据、公司债券及可换股债券分别为1,625亿元、707亿元、323亿元及57.9亿元,首三项今年到期金额约911亿元。高盛数据指出,今年8至12月,碧桂园已到期债券和票据金额达102亿元,2024年则进一步上升至127亿元,高峰期则为2025年,将有总额318亿元的债券和票据到期。而当中,离岸债券和票据占同期到期的债券和票据的36%。截至2022年底,集团离岸优先票据占有息债务的26%,即707亿元;离岸贷款则占16%,为427亿元。
在没有更多融资下,碧桂园似难借经营业务产生的现金清还“旧债”,外界也担心“保信用”未必是集团目前最优先事宜。早前,碧桂园微信公众号文章中,默默删去“保信用”字眼,已惹来关注。陆媒访问一位熟知房企债务重组路径的分析人士分析,现时碧桂园两笔美元债的票息仅为1亿多元,按照公司的规模,不可能拿不出这笔钱。之所以没有按期支付,最大的可能性,是公司有其他的安排,比如债务重整前通常会停付债务本息,按照当前的形势看,碧桂园也有颇大概率,会启动债务重整程序,以“时间换空间”,让公司可以专注于经营,而不是疲于奔命地应付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