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并施|7500万 路政署“白金升降机 ”
路政署于2012年已推出“人人畅道通行”计划,为公共行人通道加建无障碍通道设施(即升降机及斜道),让市民更方便地使用公共行人通道。2022年11月,路政署的“人人畅道通行”计划,各阶段共约388个项目,当中182个项目已经完成,另有105个项目正在施工,余下的101个项目在完成设计后,将会尽快开始施工。计划下。 2021至2022财政年度,财政预算中5.6亿元将投放在无障碍通道的建造工程费用及勘测研究及设计费用。
据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文件,每一个加建项目费用上限为7500万元。根据路政署发言人指,兴建每部升降机费用约2000万元,每年维修费用约为30万元。那么计划中388个项目,总工程费用估计约77.6亿,而每年设施的维修费用约为1.1亿。
从民生角度看,加建无障碍通道设施的原意是正确的.但若果没有详细研究策划,就在各区兴建“白金”升降机,只会让某些设施变成无人使用的户外摆设,导致总工程费用约77亿公帑未能发挥其最高社会效益。目前香港约有22万人居住在㓥房内,特首李家超曾承诺尽快协助㓥房户上楼。2022至2023财政年度将会录得超过1000亿元赤字的情况下,兴建无障碍通道设施的77亿,是否应该投放到兴建临时房屋?路政署有什么技术理据?设定每项工程上限是7500万?一项工程的费用已经可以以在内地兴建几间学校,为何工程费会这么昂贵?在什么情况下会促使造价这样昂贵?
政府未来五年拟建三万伙“简约公屋”,每个单位平均成本约68万元。即是说︰一项无障碍通道工程费用7500万,便可以兴建110个简约公屋单位,若果以一屋四人居住计算的话,有440人即时解决恶劣居住问题。相对起一部每次载十人的升降机,哪一方的效益更大呢?
十八区每区皆有无障碍通道设施,但对于设施的各区分布,路政署有否经过一个详细分析的规划?例如十八区人口最多的大埔区,人口约31万,对比人口最少的湾仔区,人口约16万,无障碍通道设施的使用率已经很不同。一些偏远的地区,例如天水围、元朗区,地方辽阔,区内市民多用单车或轻铁代步,会选择步行而使用天桥的市民实际数目有多少?无障碍设施有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呢?
路政署设计的无障碍通道升降机,使用玻璃外壳,除了带来额外的清洁和维修费用,升降机设有空调,玻璃直接吸引户外的太阳热能,消耗更多的电力。至于每个项目工程造价上限为7500万元,为何如何昂贵?立法会议员为何可以批准这样“白金”级的建筑费?香港政府设计方式是否有问题?政府招标制度的程序又是否未能获取最符合香港公众利益的价格?路政署负责这么多工程,控制成本的机制如何能够真正改善?如何能发挥到最高成本效益?
日本的无障碍通道设施的设计是“以人为本”,经过研究和分析,顾及使用者的真正需要。在设施外观上更有创意和美感,反观香港就比较单调和粗暴;缺乏对基本工程美学的需求。其实香港的大学和大专院校应该配合政府做这方面的设计研究。但是政府似乎只外判给那两三家工程顾问公司。工程作前期研究时,官员是否应该先做好基本研究?尤其在价格方面,建立合理的指标,学习日本工程设计方面的良好个案,引进更先进的设计概念。并应和香港相关的学术机构建立长期的研究项目。
深圳市政府和上海市政府都会跟大专院校签订一些长期合作的研究协议,有专家学者参与这方面的规划。看看香港的无障碍升降机,在十八区兴建的基本格式一模一样,但每一部升降机能达到多少效益?使用者多少?升降机造价及维修费用,对比使用者数目,是否合理呢?该地点是否有兴建的需要呢?
另一个问题是维修,根据机电工程署文件,2020年,香港注册升降机工程人员约有5800人。而2019年,全港约有6.8万部升降机。即是每一位注册升降机工程人员大约要应付12部升降机。由2016至2020年,五年间注册升降机工程人员增加了542位,即每年平均增加100人,增幅能否应付未来兴建中的升降机数量?职业训练局的课程“学士化”,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多过实际技术和工作能力,又如何为行业补充新血?升降机是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近年来多次发生升降机意外而导致伤亡。提供更多新的人力资源和做好电梯维修检查,才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无障碍通道设施能符合成本效益吗?应该由那个政府部门那位官员监管呢?是库务署?还是审计署?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先生有否关注事件?立法会议员有否要求路政署公开解释为何工程费用需要7500万?路政署应该为无障碍设施造价及地区分布规划作清楚交待。
除了公帑是否用得其所之外,其实世界很多地方,无障碍通道设施是归纳为规划问题处理,并非只靠安装升降机便可解决问题,而是靠其他不同的规划方法。举例,日本是一个科技大国,亦是升降机的生产大国,但日本不会单用升降机的单一方法去解决无障碍的问题,而是透过城市规划模式去处理。香港比较奇怪的是由路政署处理无障碍设施问题,路政署应该联同规划署,制订一些指引,然后有步骤地执行。所以应该是有一个分工,而不是由路政署单方面大量建升降机而缺乏一个整全的规划布局。如果地区行政有效能的话,应该每一区都因地制宜,制订当区的无障碍设计政策,而不是一刀切的区区只有加建升降机。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