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作亏心事】罗马尼亚式父爱 选择原则还是妥协?
现今社会最重要的教育是甚么呢?三岁报定名牌Playgroup?小学要入名门学校?中学找个出色的补习老师?老掉大牙道理:身教才最为重要,但若遇到《毕作亏心事》中男主角的处境:从望子成龙和身教间二选一的时候,你又该如何抉择?
罗马尼亚电影《毕作亏心事》(Graduation)获得上届康城影展最佳导演殊荣,评审最欣赏在于导演基里斯汀穆基 (Cristian Mungiu)宏观带出罗马尼亚人情社会面面观。一个父亲眼见女儿即将毕业,然后拿着奖学金奔向大不列颠国升学,大好前途就在眼前,偏偏考试前一日惨遭性侵,一向正直不阿的父亲,计划使用一些自己厌恶的灰色途径解决问题,望女儿考试许胜不许败。说到尾,这其实只是父亲望子成龙,不惜打破自己做人原则的故事,包括贪污、搭上权贵、利用职权协助有势力人士等。活在香港,倒不觉得是种新鲜事,反正每日中国都有类似事件上演。
父亲为何要破坏坚守的价值观,决心将女儿送到远方?当中父女对话的台词有说到。“1991年革命后,我和你母亲回国,现在我们后悔。要改变这个国家,我们留在这就够了,你怎样都要离开。”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寿西斯古的独裁政权正式被推翻,只是国家的命运没有因此特别好起来,或许这里没有战争,没有人民暴乱,人人生活如常,从戏中那些平静的镜头中,观众没看到一丝这东欧小国的混乱,但总有着一阵灰沉沉的雾霾笼罩着整套电影,每个戏中出现的成年人,他们的表情总有着隐隐的不安,就似戏中的父亲一样,纵使生活安稳,仍然渴望子女出国,逃离这个城市,逃离这个带有贪污舞弊,权贵主导的社会。
他明白,要讲原则先要讲自由,这种缺少尊严和价值观的地方,他不能够让一直受他栽培的精英女儿待在这里成长。只可惜,最无奈的是,他先要说服女儿跟他一样,要在考试中打暗号作弊,处于这种极端矛盾的情况,引申出一个问题:其实子女的人生是否全该由父母控制,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最终会变成社会的价值取态,成为社会制度。当事件成功胡混过关后,那些人生曾下过的决定,往往就会影响住我们的一生。一子错,满盘皆落索,或许他的前途会变得美好,但精神上、价值观早已崩解。
或者要谈的是我们应当如何教育子女,男主角是医生,一向奉公守法,女儿品学兼优,爱护自己家人和男友,身教来说,这父亲无疑是出事前,已经尽力做到最好。只是电影想探讨更多的是:原则与妥协,如导演接受专访时话,人愈大愈面对现实时,要选择的是个人主义还是团体主义、教育还是家庭、应否让子女面对真实世界,还是以赤诚之心教子女努力改变世界?结局毕业典礼上,父亲为女儿和同学们拍下了纪念照,导演以一群年轻笑脸作结尾定镜,想表达的或许是多年之后,这班国家未来栋梁,会否变成如男主角般,都只不过是一个学懂妥协的成年人呢?
久不久就会出现某些香港高官送仔女到外国读书的新闻,然后网民热烈抨击他们的行为,尤其那些高官更会厚颜地推销本地教育政策优良时,其实比起戏中男主角的遭遇,我们到底更讨厌那类人呢?或许任何人面对现实,都终将成为我们自己讨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