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疾病系列(三)】患者之苦 难确诊致难找支援
2月29日是“国际罕见病日”,四年一度,即要待1460日才等到这一天。然而罕见病比这日来得更稀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每1万人中,仅约6至10人患有罕见病。罕见病,又名孤儿症,多为遗传疾病,主要病因是基因变异,已知的罕见病多达7000种。不过,有别于欧美等地,本港现时尚未为罕见病作出定义,官方亦无作任何解释。罕见,就看不见?
患者之苦 难确诊以致难找支援(系列三之三)
在医疗体制之内,罕见病症患者像人球般被抛掷于不同专科之间,香港大学病理学系教授林青云同意病人可能会有“被人抛来抛去”的错觉 ,但他亦指罕见疾病数量少,前线医生有时亦难以诊断。不过,有些罕见病患者因未能确诊,难以申请社会支援。今日是罕见疾病日,就让我们花时间了解这群“孤儿仔”。
罕见病人如“人球” 病理教授林青云望设资料库
在香港, 熟识罕见疾病的学者不多,香港大学病理学系教授林青云是其中之一,他个人断诊过的罕见疾病约250种,为近1000名罕见疾病患者确诊,他个人估计香港有近万罕见病人仍未确诊。“旧时确实有唔少病人等到死都未确诊,但现在科技进步,情况已经大不同。”有别于以患者数量界定罕见疾病,林青云医生认为如果患者在三个月内进行大部分测试后仍未能确诊,便可界定为罕见病患者。
像“人球”般转介 罕见病“好虾医生”
问及前线医生将罕见病患者“抛来抛去”的情况是否普遍, 林青云同意病人经常要被转介到不同专科,可能会有“人球”的错觉 。因为绝大部分的罕见疾病涉及多个专科,往往是一连串的免疫系统、吸吸系统等问题。“其实罕见疾病好‘虾’医生,数量少,接触的机会亦不多 ,若没有中央系统,就难以知道。”
林青云期望政府设立罕见疾病资料库,令前线医生得到更多资讯,他亦认为有需要设立误诊或漏诊的病人资料库,收集具体数字,让大众知道罕见病的严重。再进一步,政府应设专项拨款予罕见疾病,“现时每个专科都想有更多资源,令罕见病人的情况雪上加霜”。
不能确诊 工作生计陷困境
“除了医治之外,很多东西都是被抛来抛去。”香港罕见疾病关注组召集人陈国光,处理过数十罕见疾病个案,坦言患者不单止难得到适切医疗援助,疾病会影响工作,以至生计。
一家之主变负担 少女顿然大失自信
陈国光曾经接触一名患脚疾的病人阿成(化名),做了大半生的士司机,右脚忽然无力,无法刹油门。即使看过不同专科医生亦无结果,只安排作物理治疗或获派止痛药,全家陷入经济困境,家人间亦因此产生摩擦。医生未能确诊,家人眼中的阿成是“无病无痛”,于是质疑他只是闲懒,不愿工作。阿成转行做保安,但由于站立时间太长,几个月后辞职,现在只靠打散工过活,月入由以往2万元,大减至仅5000元。
陈国光表示,对于年纪大的病人而言,断诊需要大量金钱,且不知成效,所以他们往往不了了之,特别是男病人,一般不愿求助,令身心状态持续恶化。
另外,他又曾经接触一个年轻女士阿欣(化名)的个案,阿欣平时工作表现不俗,是别人眼中的醒目女, 忽然失去三成视力,连饮茶划点心纸都做不到,甚至曾因看不清厕所门牌而误入男厕。眼疾令她自信心低落,影响工作和情绪。
陈国光坦言接触罕见病人的过程,发现病人往往收起自己,“你排期排了很久,医生只跟你说:‘很多病人都是这样’、‘可能很快就无事’、‘或者只是压力太大’、‘只可以给你一点止痛药’等等,当你发现协助不到位,你就不会再寻求协助,久而久之,收起自己,不让人知道”。
罕见疾病在港立法遥遥无期
世界各地对罕见疾病都有不同的法例及定义,但香港却一直都未有就此立法。食物及卫生局称,目前国际间对于罕见疾病并没有一致定义,不同国家的定义会因应各自的医疗系统和情况而有所不同,局方会密切留意国际间的发展,但现阶段暂时没有计划就罕见疾病定义立法。
立法会议员郭家麒批评政府欠承担,认为立法是重要的一步:“但并不容易,因为政府不会愿意推动,一旦立法,政府有法律责任去处理这班病人,否则会被控告。现时政府又怎会‘捉虫’?如此搞自己?当然不会。”因此,郭认为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医管局设立专科部门,处理全港罕见病人,才可作长远跟进。
国家/地区 | 立法时间 | 相关条例 |
台湾 | 2000年 | 订立“罕见疾病防治及药物法” |
新加坡 | 1991年 | 订立有关孤儿药品的法规 |
日本 | 1993年 | 修订医药管制法,加入推动罕见疾病药物研发的条款 |
南韩 | 2003年 | 订立“孤儿药指引” |
澳大利亚 | 1997年 | 修订医疗用品法例,让当局可加快审批及引进孤儿药 |
美国 | 1983年 | 订立“孤儿药品法” |
欧盟 | 1999年 | 订立“孤儿医疗产品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