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疾病系列(一)】母子兵奋战没名字的病魔

撰文: 余秋婷
出版:更新:

2月29日是“国际罕见病日”,四年一度,即要待1460日才等到这一天。然而罕见病比这日来得更稀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每1万人中,仅约6至10人患有罕见病。罕见病,又名孤儿症,多为遗传疾病,主要病因是基因变异,已知的罕见病多达7000种。但有别于欧美等地,本港现时尚未为罕见病作出定义,官方亦无作任何解释。罕见,就看不见?

活在未知的阴霾 与没名字的病魔搏斗 (系列三之一)

尚有2个月就3岁的子进,走路仍然不稳,更会忽然全身发软,跌坐不起。(陈焯𪸩摄)

摄记要拍子进手上因做化验而留下的疤,子进误以为又要见医生做检查,牙牙学语喊着“唔惊!唔惊!”妈妈Shirley回忆,每次到医院接受检查,子进怕得哭哭闹闹,她都会在他耳边轻轻说“唔惊!唔惊!”两年以来,Shirley带着儿子走访各医疗部门,作各项检查化验。如果确诊是治疗的第一步,要踏出这一小步,这两母子确实已倾尽全力。

从软软的颈项开始

狭小的㓥房,一入屋便是双人床,直望着的婴儿床,就是子进的活动地盘。(陈焯𪸩摄)

喂奶原是母子间最窝心的时刻,Shirley却忽然发现3个多月大的子进,颈项软软,肌肉亦软软,双手托着子进平放胸前,他不会擡头,放在婴儿床上,他头一味向后倾或侧向一旁。母亲的直觉告诉她,儿子身体或出了毛病。

一天,Shirley与子进二人在家,子进在客厅,她在洗手间,突然“啪”一声,子进跌倒,后脑着地,之后连呕数天,Shirley全天候照顾儿子,视线范围关顾不到时,就将子进置在婴儿床内,因此,Shirley的租住房屋的首要考虑是能够放置婴儿床。

人球般的求医过程

采访的其中一天,Shirley带子进到九龙医院做物理治疗,与其他小朋友参与小组活动,伸展肌肉。(陈焯𪸩摄)

离开婴儿床,Shirley经常抱著子走访母婴健康院 、儿科病院、 儿脑科病院、脑神经病院、脊医诊所、中医诊所等。

子进4个月大时,医生向Shirley说“不用担心,只是迟发育, 等一等,以后可以追回来”,Shirley半信半疑,不懂辩驳。

子进7个月大,忽然抽筋,脸色发白,失去知觉,送院后,儿科医生才为他作脑痫检查及神经检查,换来的答案是“迟发育”。

子进11个月大时,终获安排作全身检查、心电图、磁力共振、血液测试等。当时子进颈骨依然未硬,亦不懂转身、爬行、站立,儿科医生回复仍然是“迟发育”,Shirley按捺不住,“子进3个几4个月大时,颈骨未硬是迟发育,7个月大又是迟发育,11个月大依然是迟发育, 有冇搞错?”

随后被转介至儿脑科医生,对方断症是“肌肉不够力,张力不足”,但经各项检查,3个月后,同一儿科医生话锋一转,怀疑子进患肌肉营养不良症,或致终身残废。至今Shirley仍然气愤难平:

“医生很不负责任,只一句‘Sorry,原来是病。’,那你不要一直说他是迟发育,然后还对我说,早知和迟知都是一样,从医生的角度看可能是差不多,反正同样不能根治,但作为妈妈,我的想法却大有不同,如果你早点让我知道,我会去找更多医生,尝试更多方法 。”

活在未知与恐惧中

连年纪小小的子进,都知道自己病了,却一直找不出病因,更遑论对症下药。(陈焯𪸩摄)

肌肉营养不良症只是统称,基本上每个走路不稳的小朋友均属此症患者,但病因各异,还要再细分,因此子进又用了一年多,作多项测试,却仍未能得到答案。

子进接受一个又一个测试,在年幼的身体留下各种印记。(陈焯𪸩摄)

其中一项测试是肌肉切除末件检查,需切去脚跟的肌肉及神经线化验,Shirley抚着子进的脚说:“医生指切掉之后,脚跟位置或会失去知觉,即使别人踢脚踭都没反应。”挨了一刀,检查报告结果只显示,子进的肌肉缺乏了一种蛋白质,仍是接受相同的物理治疗。

“到底是哪一种病因?医生答不到我。到底会对身体哪部分有影响?医生都不能给我一个答复,但医生又会提醒我,当子进睡觉时要小心,担心他会忽然离世。”妈妈只能活在未知与恐惧中,仿佛儿子体内藏著一个计时炸弹,随时会爆炸,无奈确诊路漫漫,“等,都是要等,一直都要等。”

多走一步抓紧机会

子进走路不稳,求医时,Shirley抱著他东奔西走。(陈焯𪸩摄)

坐以待毙不是办法,Shirley每天均作资料搜集,浏览网站、论坛、讨论区,尝试了解各项医学知识,打遍政府医院、私家医院、奶粉专线、儿科医生、中医、脊医、关爱基金、智力评估中心、红十字会等电话,又致电关爱基金求助,终获安排每周到儿童基金会做物理治疗一次。

“样样加起来,每样帮到佢一点,就可能大有不同。那一点,就是多走一步,可能就会有一点希望。”

后来Shirley从一部关于罕见疾病纪录片中,认识到港大病理学系临床教授林青云这个名字,得知他是本港少数熟识罕见疾病的医科教授,心中决意要找到林青云,因他或会知道子进的病。

寻病因之路,又多了一个方向。但她致电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院方指林教授不在,转而拨号到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又叫她致电玛丽医院,但玛丽医院却说林教授不是医生,是教授……Shirley最终在网海找到林教授电邮,又深怕自己的邮件会“沉底”,惟有不断向林青云发电邮。

九个月过去了,林青云终在半年前,帮子进抽血做化验、基因测试,作超过500种罕见病的测试。

没有放弃的空间

一家三口租住的㓥房,租约期满,须尽快迁出,却仍未找到合适居所。(陈焯𪸩摄)

“其实他知道自己有病,知道自己与其他小朋友不同。”为了让儿子多锻练肌肉,Shirley经常会用婴儿走路带,带子进四处走,不过相比其他小朋友,子进的步姿像鸭子,左摇右攞,小腿内弯,不时跌倒。

子进在街上见其他小朋友走得稳健,会发脾气,打自己的脚,Shirley唯有跟子进说:“我们一齐加油努力,妈妈都同你一齐努力,可能有一日你都会行得稳。”

Shirley已分不清是自己本性坚强,还是为儿子“死撑”下去,“我只知道如果我轻易放弃,他将来的路会更难走,他会很容易就放弃。”回想最崩溃一刻,就是医生告知她孩子有病,甚至有机会瘫痪,“如果他大一点才出事,他都玩过开心过,但他只有两岁, 什么经历都没有,不过一切已成定局,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尝试,第一步是上网找资料,一个一个罕见病去了解。”

路有多远,妈妈不知道,也估算不了,但她明言:

“即使知道答案会是零,我都要尝试。”

后记

当Shirley要忙家务,就会将子进放在婴儿床,犹幸坐困牢笼的子进却自得其乐。(陈焯𪸩摄)
13页纸英文医学文件,当中包括很多医学名词,即使逐一查字典,亦不容易读懂。(余秋婷摄)

上周一,林青云医生给了Shirley一个答案——子进患的是“骨胶原蛋白第12基因引致肌肉病变”,这病由自身基因突变而成,全球病例不足十个。

得到了一个病名,背后意味什么呢?Shirley仍不知道如何走以后的路,“见医生之前,我一夜无眠,当医生告诉我这个病,其实我很高兴 ,虽然我对这个病一无所知,但起码知道儿子哪方面出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跟林青云会面仅30分钟左右,Shirley全程认真聆听,林给她13页纸,全是英文医学文件,解释这种罕见疾病,Shirley珍而重之,却似懂非懂,最终我们找来本身是医生的立法会议员郭家麒帮忙。

郭家麒提及文件上指相关罕见疾病最终有机会造成肌肉萎缩,但由于此罕见病例不多,难一概而论。他又指确诊与医治是两回事,“基因出现问题,目前在医学上是不能解决,以子进现况,最急切需要一个团队协助规划他的发展,例如安排子进入读特殊学校,处理可能因罕见病引发的呼吸问题。”

Shirley与子进,这对母子总算出师有名,正式展开一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