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含自杀.来稿】性侵阴影伴随一生 美满婚姻或起治疗效果
事情虽已过去,但对心理的影响不会消失。后来,林奕含用文学形式曲折表达了以往的亲身经历及内心变化。可是,这并未使她自己获得“救赎”,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不能救赎任何人,也不能救赎自己”。文学本来可提供救赎之路,但对她而言却非如此。
文:林原(历史学博士、旅加学者)
台湾女作家林奕含(目前台湾媒体报道一般未使用真名,但香港媒体使用了),最近在台北家中自杀身亡。她 1991年出生于台南,长著“明星脸”。她的母校——台南女中校方称其个性很好,待人亲切和气。然而,她在中学时已经患有抑郁症,所谓“亲切和气”等仅是表面现象——她可以掩饰自己内心的创伤。
林奕含上大学期间也很不顺利:考取台北的医科大学后,仅念两周就休学;后来又进入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大三时再度休学,最后也未毕业。她自称有很强的自卑感,而这些经历又会加深其挫败感。自杀前她与丈夫分居,看来家庭生活也不顺利,否则或不至于如此快地离世。
今年2月,她出版了首部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主要讲述一女孩被补习班老师诱奸的故事,至今已五次印刷,可谓畅销书。该书扉页上写著“改编自真人真事”——这就难免引人遐想。林奕含去世后,她父母在声明中指出,该书是她年轻时被一个补习班“名师”诱奸后,“引发痛苦忧郁的真实记录和心理描写”。
她被诱奸是在高一升高二暑假发生之事,而这位道貌岸然的教师居然还是她父母的好友。被诱奸后,两人发展为师生畸恋。但林奕含其后得知这位教师还对其他女同学“多情”,这对她造成进一步的心理伤害。后来这位女作家关于其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讲过这样的话:“这不是关于被诱骗性侵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爱上诱奸犯的故事。”这类话语从一侧面反映出她内心存在严重问题,包括痛苦、挣扎、扭曲等。
相当部分女性被性侵后忍气吞声,她也如此,没有及时诉诸司法。如果当时她寻求司法救济,以后是否就不会走上绝路?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她的父母那时曾打算找律师提告,但后来犹豫了,再加上受到加害者的恐吓,于是就未诉诸司法。
事情虽已过去,但对心理的影响不会消失。后来,林奕含用文学形式曲折表达了以往的亲身经历及内心变化。可是,这并未使她自己获得“救赎”,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不能救赎任何人,也不能救赎自己”。文学本来可提供救赎之路,但对她而言却非如此。
多年过去,她经历了很多,包括结婚、出书等,但始终未能摆脱心理阴影,至此只有用自杀这种方式最终予以摆脱。多数女性不会像她这样“走极端”,但性侵后的阴影也可能伴随其一生。实际上,或许只有较为美满的婚后家庭生活,方能在相当程度上会起到治疗的效果——但林奕含缺乏这样的家庭生活。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