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延长“普教中”,非华语学生跌进更不利的学习环境

撰文: 投稿
出版:更新:

审计署日前发表关于语文基金的审计报告,质疑多个资助计划的成效。备受关注的包括政府在2007年批出的2.25亿元拨款,在160所中小学试行六年的“普教中”计划。语常会于2012年委托教育大学对计划进行纵向评估研究,探讨普教中是否比以广东话教授更为有效。尽管该项研究未能提供明确的结论,政府延长计划至16年,以进行进一步研究。

融乐会从外展工作中,了解到“普教中”为非华语学生制造更为不利的学习环境。(资料图片)

文: 香港融乐会

审计报告指语文基金对“普教中”支援计划欠缺清晰的路向,部分获拨款的项目在监督和效果评估方面的工作亦未如理想。政府由决定推行“普教中”到决定延长计划,均没有考虑同为本地学生但母语非中文的少数族裔学童的学习需要。虽然报告未有在支援非华语学童学习方面著墨,但融乐会从外展工作中,了解到“普教中”为非华语学生制造更为不利的学习环境。广东话仍为香港现今广泛使用的语言,要融入香港社会,了解本地文化,无论社交、升学及就业各方面都需要相当的广东话能力。“普教中”令少数族裔学生丧失唯一学习广东话的机会。

投放资源在教育上理应是恰当的,因为儿童就是未来。庞大的教育开支本身并不是问题,但重要的是结果及成效。 教育局多年来设立不同支援学习的拨款,包括资助学校和教师支援措施、教育相关社区项目、及研究与发展项目等,均存在低透明度的问题,除了教育局和受资助方,外界无从得知项目的成效。这从非华语学生的中文及整体的学习,为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提供的支援可见一班。

过去三年,政府自2014/15 学年已花费约6.7亿元予中小学实施“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支援非华语学生。学习架构拆细现有的主流中文课程学习目标,没有订定一个合适少数族裔学习中文的课程。因为非华语中文课程是校本的,每所学校设定的阶段性学习目标都不一样。老师大多欠缺中文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在课程规划和教材设计上则得不到足够支援。不少学校现时为非华语学生开设的中文班程度浅易,有学生读了12年仍只得华裔学生小一、二时的中文程度。教育局一直没有向公众详细地交代实施情况、支援措施、及措施果效,亦不能证明这笔庞大的公帑究竟能否有效提高非华语生的中文能力。

不少学校现时为非华语学生开设的中文班程度浅易,有学生读了12年仍只得华裔学生小一、二时的中文程度。(资料图片)

政府今年九月实施免费优质幼稚园教育,将会把现行对有取录非华裔学生中、小学的拨款方式套用到幼稚园,“向每间录取八名或以上非华语学生的合资格幼稚园增拨资源,协助非华语学生打好中文基础”。教育局尚未解答如何监管中、小学中文学习支援的有效性及运用拨款的透明度等问题,且未能释除家长对幼稚园会否重蹈覆辙中小学的疑虑。政府应积极跟进非华语学童中文学习支援措施及课程的效用及问责性。

候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选举政纲中承诺每年会增加50亿元的教育经常开支,包括增加对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支援。拨款多了,固然是好。但要善用这笔额外教育经费,教育局必须有系统地制订成效指标及评估准则,以监察拨款的成效和确保有效的运用。例如在学校和教师支援项目中,不应让学校自行订定自我评估的目标,以免难以量度。另外,教育局应根据工作指南,为相关的项目进行独立评估。政府如不能披露个别项目的进度和成效的细节,除了窒碍公众对拨款的运用进行监督,同时亦令项目以外的学校、教师、家长和关注教育政策的团体缺乏了解项目的渠道,无法把有效的教育方法及支援推而广之。

候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选举政纲中承诺每年会增加50亿元的教育经常开支,包括增加对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支援。(资料图片)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