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买到的只是学历,不是智慧
中国崛起,有的尽是钱。不过,这个世界上,有钱并非万能,仍有很多东西是金钱不能买到的,智慧便是其中之一。钱能够买到的,往往只是学历而已。
笔者任教的中文大学,经常邀请了来自欧美的顶尖来大学学者来访问。大家除了作出学术交流外,同样使我难忘的,是一些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
综合来说,有以下的四点观察。
一,他们普遍勤力,往往占据了课室内最前排的位置,可惜他们在课堂上甚少发言,不善参与讨论。正因他们占据了课室最佳的座位,但又极少参与,变相阻碍了其他同学的参与机会,因而不时引来其他同学的投诉。
二,在分析事件或制度的时候,他们往往可以源源不绝地说出很多好处,但对于指出坏处,却遇到不少困难。
三,从以上一点延伸,他们普遍没有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事实上,确有不少学生曾问“何谓criticial”?
四,不少的中国留学生均不能接受对中国的负面评论,即使这些评论是有事实和分析的支持,也不例外。他们甚至会投诉提出相关评论的人士,这亦是我们在香港经常提及的“玻璃心”的问题。
值得留意的是,观察所及的包括了硕士生,而非只是心智未必完全成熟的学士生,所以情况确实使人担忧。
同样令人感到意外和可惜的是,不少的大学是在世界上排名顶尖的大学,在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上的拥有很高的排名。所以,不能好好善用一个良好,多元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来冲击自己的思维,真的如入宝山空手而回。
无独有偶,我在中文大学也遇见过类似的情况。感到安慰的是,香港的情况未如外国般严重,在老师的鼓励及循循善诱下,内地同学的参与程度及批判思维,通常在一段时间后会有所改善。我相信主要是在一个华人的社会下,他们较容易适应。入读名牌外国大学的学生也应是中国较富裕和幸福的一群,他们因此看到或遇到社会的阴暗面及不公平的事的机会也较少,批判和反思的能力也因此较弱。
虽然如此,故事所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模式”教育的强大威力,或更正确地说,是它破坏正常年青人的好奇心和思考的破坏力。这种自小便灌输的不许批评党,政府及国家,领导人永远是对的“爱国”教育,其实某程度上和缺乏批判的奴化教育相似。它对年青人的遗害深远,即是在完成大学学业后,有机会到国外的一流学府深造,也可能为时已晚。
与此同时,有钱有权有势的人的下一代,能够成功入读世界上顶尖的一流学府,若果不愿开放自己的思想,大胆而又虚心地学习,最后得到的也只会是学历多于智慧。而建基于买回来的学历,而非真正智慧的“大国崛起”,也恐怕是镜花水月,昙花一现,难以持久。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