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设立永爱堂全赖有心人付出 失胎妈妈终见证胎儿入土为安
最近几年多个流产胎殡葬设施相继落成。今年9月香港首个流产胎火化设施“永爱堂”正式启用,为失胎家属提供多一个途径妥善处理胎儿遗体,让流产胎不再被视为医疗废物,可以入土为安,圆了家属的心愿。这些转变的背后原来是因一群有心人竭力争取,希望流产胎能有尊严地离开,不被当作医疗废物处理。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高级总监(坟场及火葬场)接受01亲子访问,分享永爱堂的设立缘由以及当中的深刻故事。
(此为永爱堂专题报导三之一)
夫妻未能领回流产胎引社会关注
根据香港妇产科学院的定义,“非活产婴儿”是指怀孕周数达24周或以上出生而未有生命迹象的婴儿;如怀孕周数不详,则定义为出生时体重逾500克而未有生命迹象的婴儿。根据《生死登记条例》(第174章)第18条,医生可为“非活产婴儿”签发“婴儿非活产证明书”(表格13)。然而,流产胎并不符合“人类遗骸”/“非活产婴儿”的定义,未能符合领取死亡证、医生证明书或火葬许可证等的相关法定文件,因此无法使用按法例提供的坟场、火葬场和骨灰龛位等服务。
基于上述的规定,2017年曾有一对夫妻未获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准许领回其怀孕不足24周的流产胎,以致未能安排其流产胎火化或安葬。后来事件被媒体广泛报导,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最终该父母与医管局经多次商议和协调后,终于获批准领回流产胎。其后在食环署协调下,夫妻最终将胎儿遗体安放在流产胎专用墓园“天使花园”内。这次事件令大众更加关注处理流产胎的政策。
关注组坚持不懈倡改善政策
2017年中有民众于社交平台创立“小BB安息关注组”,关注未达24周的流产胎。他们反对将流产胎当作医疗废物处理,因此积极倡议及游说不同界别人士,最后得到逾万人支持并联署去信政府,要求改善流产胎处理方法。其后他们亦多次向各政府部门寄出意见书,更约见议员及向不同传媒投稿表达意见。前行政长官于2018年施政报告中承诺会研究如何整全地改善有关安排及提供相关设施。
修订政策 设立安放和火化设施
前行政长官2018施政报告表示,对于流产胎的父母,政府充份明白他们在安排妥善火葬或土葬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困难而产生忧虑和不安。就此,食环署已实施多项行政措施便利流产胎的处理,并一直积极研究如何整全地改善有关安排,包括提供流产胎的安放及火化设施。
后来食环署于2019年设立了首个流产胎安放设施“永爱园”,供市民安放未满24周的离世胎儿。同时政府亦接受“小BB安息关注组”及立法会议员的倡议,设立流产胎火化设施,让父母能透过不同方式处置及哀悼逝世胎儿。期间食环署向关注组收集意见,最后将流产胎火化设施命名为“永爱堂”,“永爱”代表了父母、政府及社会对胎儿的永远怀念和关怀。全港首个流产胎火化设施“永爱堂”亦于今年9月正式启用,提供免费流产胎火化服务。
现时除了父母有权领回流产胎并自行决定如何处理遗体之外,医院或医疗机构也可以使用永爱堂的流产胎火化服务,处理未被领回的流产胎。医疗机构可申请运送流产胎至永爱堂,并由工作人员进行批次火化及撒放骨灰于设施内的专用花园。梁科文亦表示,永爱堂能提供全港的流产胎火化服务。
妈妈盼为流产胎寻安息地 终释怀走出伤痛
访问期间梁科文分享了一则深刻故事。自今年中开始,有位失胎妈妈希望能好好替胎儿处理后事并作最后道别。她一直跟进永爱堂的情况,并在设施落成后,第一时间为胎儿申请火化服务。近日她终于如愿,能火化并妥善安放逝去的小生命,让胎儿入土为安。流产胎殡葬设施能助家属安抚伤痛,他们与小生命好好道别后,终于能解开心结,好好释怀疗伤,尽快走出伤痛。
“想不到永爱堂启用后,设施及服务得到社会各界正面回响及肯定。我们的团队明白到用心为市民服务,未必会得到市民即时的赞赏。但只要能易地而处,多理解家属的感受和想法,改善服务及设施,就能真正做到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食物环境卫生署高级总监(坟场及火葬场)梁科文
点击即睇“新手爸妈怀孕育儿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