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月娥当选.博评】钦点与不任命,别混为一谈
这一届特首选举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在选举初期,坊间已经广传“不任命”论,而这些流言一直没有北京官员否定或更正。为什么选了这么多届特首,以往更有泛民主派支持的候选人出选,中央也没有谈及“不任命”论,这届只有四位建制派人士参选,“不任命”论反而不胫而走?
建制派的解说亦莫衷一是,只给人一个牵强难明的感觉。曾钰成说这是因为唯恐建制派因为支持不同候选人而产生难以修补的嫌隙。我们回想上一届唐英年与梁振英竞争得闹哄哄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出来说不任命呢?中央最终钦点了梁振英,建制派内便没有嫌隙吗?以不任命来避免建制派出现嫌隙,是否比以牛刀杀鸡更不切实际?叶刘淑仪说得更简单,她说这是因为北京不懂得如何处理竞争。有钦点便没竞争,这是简单不过,何需不任命这尚方宝剑?两位资深建制派人士心中所想的,其实是质疑北京的钦点策略,而非讨论著不任命背后的因由。两位人士在早前不同时段存心问鼎特首宝座,却得不到北京的祝福,自然酸溜溜满不是味儿,难怪他们直觉地把钦点与不任命混为一谈。
事实是,钦点与不任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钦点是指定那一个人当选,而不任命却是指定那一个人不可当选。指定一个人当选,其他人当然没有机会。但指定那一人不能当选,其他人却还有竞争的机会;除非不能当选的那个人是挟著强势的民意,稍一不慎便可能当选,所以北京需要集中票源,务必要那位不能接受的人不能获胜。但这只是不希望某人当选的策略,而非单一钦点某人的结果。
那为何要不任命?这不是一个随便说说笑便算,而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试想想,真的发生不任命的话,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国际笑话?在特区,便是不任命一位小圈子选出来的特首,也极可能把特区推往一个宪制危机,甚至可能是导至“一国两制”之丧钟,冒著这么大的险,为什么北京仍然要孤注一掷?北京当然理解这是筹码极高的赌注,因此所涉及的必然是北京视为绝对不可接受的结果。这不再可能是个人能力、喜好的问题,而必然是涉及国家重大政策所致。若从这角度看,有甚么比中央在特区行使主权来得重要?所以当中央谈及不任命的时候,北京绝可能是考虑到主权的成败得失问题。
假若这推论成立的话,这在特区所带出的问题将会更大。意思是说,在所谓“四大条件”中,假若“中央信任”与“港人拥护”两者出现矛盾,甚至对立时,中央会毫不犹豫选择“信任”。换言之,在选特首方面,北京不会轻易接受他认为会威胁国家主权在特区行使的可能性。这种忧虑是有道理也好,没道理也罢,忧虑的存在本身已是一个严重问题:港人应如何去理解及处理这种政治形势的判断。到了这一刻,我们应该赫然明白为什么“八三一”政改方案有过半数提名门槛这回事了。北京是要极力避免他不能接受的人进入选举程序,免得最终需要用不任命来解决问题。这已不再单是钦点问题,而是不容有不受北京信任的人出任特首的任何可能性。
从这角度看,带出了两个同样重要的问题:
一、假若建制派的候选人参选尚且出现可能运用不任命权力的情况,那么其他政治人物参选,情况会否更差?当然,从另一角度看,正正是因为不能接受的是建制派中人,所以成功当选的机会是比较大了。但问题是,为何建制派中人也可以被视为不可接受呢?这准则我们应如何量度?如何预料下一届特首选举,有没有政改也好,会否比这一届选举为特区带来更大的冲击或社会的不以为然?
第二、小圈子选举尚有这种问题,那么我们心目中西方模式的普选更肯定难以过不任命这一关。我们是否应该需要重新评估修改“八三一”方案的可能性?除非中央完全信任特区,否则要北京放弃这特首否决权谈何容易?更重要的是,这否决权的存在是否等同西方模式的普选在《基本法》和“一国两制”下是注定行不通?最少在特首选举方面,这似乎是永远难以实现了。
这是一个非常可悲的展望。目前看来,除了尽量争取中央对特区的全面信任,恐怕别无他法。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及年轻人的反叛情绪下,要说服民主派改弦易辙,与北京建立良好关系,争取信任,简直是痴人说梦。退而求其次,可能可以深入探讨的,是在特首提名制度上,设立双否决权;意思是在“八三一”框架下,除了提名需过半数,亦需在不同界别取得某比例的提名票,令民主派占大多数的界别也有否决提名的政治选择。这制度可能会迫使双方尽量寻找一些双方均可接受的人出选特首;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
但制度还制度,最大的问题始终是民主派往哪里找出一些既得北京信任,而又对自由民主价值观有坚定承担的人参选特首?放眼看,现今民主派老、中、青三代有哪些人才有这种可培育的质素,能够在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代表民主派问鼎特首宝座?答案是没有!便是有,民主派亦不会培育这方面的人才,所以横看竖看,这始终是一条走不出的死胡同。说到这里,我们只好死马当活马医,继续努力在漆黑不见五指中摸索出一条出路。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