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察】习近平调研官媒有深意 未来舆论或张弛有度

撰文: 傅霾澈
出版:更新:
习近平在新华社观看《四个全面》的MV。(新华社)

国家主席习近平周五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3间官方媒体调研,并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习强调党对新闻媒体的主导,一句“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令不少人觉得,国内舆论将进一步收紧。但实际上,大家忽略了一些同时透露出来的弦外之音,就是舆论在“张”的同时也有“弛”。

习近平视察官媒新华社时指出:“基层干部作风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新闻记者要深入调查研究,多掌握一手情况。”这意味着鼓励前线记者多进行针对基层干部作风的调查研究。

中国基层干部官职虽小权力却大,监管又难以全面覆盖,因此违法问题严重。相比最高层官员的违法行为,一般人难有切身感受,而基层干部往往直面群众,人民切身利益直接受损,极为容易转化为对当局的不满。因此习近平指“基层干部作风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所以上任后不但要打“老虎”也要拍“苍蝇”。

通过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首先可以揭露基层干部的一些问题,改善施政,令民怨得以宣泄,有助稳固执政基础,这应是最主要的目的;其次可以改善官方媒体的形象,扭转大家对其“只会歌功颂德”、“报喜不报忧”的印象;第三,可以笼络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统计显示,曾经活跃在调查一线的优秀记者们近几年进入离职潮。深谙中国媒体审查制度的前《中国青年报》记者林天宏曾说,“我们的文章被枪毙,我们的声音被箝制,我们开始习惯了这些。”

孙志刚事件被视为深度报道成功的典范,对中国收容制度的取消产生了重大影响。(网上图片)

记者调研后如何展现欠指引

近日,就连一直以较“左”言论著称的《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2月14日也在微博发声,称中国应放开言路,鼓励、宽容建设性批评,对非建设性批评也应有一定承受力,国家的应对能力是宽裕的。他的言论可以视为媒体人普遍渴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而习近平此次的表态,基层政府层面的调查研究应该不会再是一个较为敏感的事物。

官方媒体常予人教条、刻板的印象,在与外媒的舆论战之中常常处于下风,对于建立中国形象十分不利。无论是中国思想工作会议或宣传部长工作会议,习近平一直力推中国媒体在海外和国际媒体形成力量上的“均势”。如果做好调查研究新闻,必然有利于提升官方媒体在国际上的形象与地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记者经过调查研究掌握了一手情况后应该如何处理,习近平并没有作出指示。这些情况会被如实报道,还是有所选择,甚至只是供高层阅览的“内参”呢?如果如实报道造成的影响,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个最终目的相违背,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将非常考验功夫。

尤其重要的是,“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等一系列表述,显示了当局对舆论的掌控不但没有放宽,反而有收紧的趋势。中共靠枪杆子和笔杆子赢得天下,当然深明舆论的重要性,对于宣传基调的大方向,必须与中央“看齐”,不容有偏离的空间,动摇执政基础。但在不影响执政基础的原则下,在局部领域将有一定的空间,供新闻媒体发挥。简而言之,就是在舆论宣传领域采取“二元结合”的管理,张弛有度。

当然,这一点放宽绝不是让媒体随便说话,而是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允许适当有点负面新闻调和,改善舆论的同时,对基层问题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