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名字》作者艾柯辞世 享年84岁 作品富趣味哲学思考

撰文: 陈康怡
出版:更新:
意大利作家及哲学家艾柯去年在义大利波隆那(Bologna)一件大学演讲。(Getty Images)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玫瑰的名字》作者,意大利作家兼哲学家艾柯(Umberto Eco)周五晚在家中逝世,享年84岁。

艾柯的美学与文学孕育期

艾柯出生于意大利西北部皮埃蒙蒂州的亚历山大, 年轻时尊从父心愿入读意大利著名的都灵大学(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Torino,UNITO)法律系,惟随后辍学,改读中世纪哲学与文学。艾柯的学术著作富宗教特色。他的博士论文《圣托马斯的美学问题》经修改后更名为《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问题》(The Aesthetics of Thomas Aquinas)成为他第一部著作,于1957年出版。艾柯的第二本书《中世纪美学的发展》(Sviluppo dell'estetico Medievale)奠定了他在中世纪研究与文学界的地位,1962年更凭《开放的作品》(The Open Work)成名,被誉为意大利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将。

《玫瑰的名字》小说出版后引起轰动,并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互联网图片)

双种身份:作家留名后世的机率比学者大很多

《玫瑰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Rose)是艾柯1980年的小说作品。小说以14世纪天主教方济各会进行改革的活动为背景,主要讲述一单连环谋杀案及方济各会教会与教宗的辩论。艾柯将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概况通过一个类似福尔摩斯的人物,用现代的政治观念展现出来。小说在1989年被拍成电影,主演的是第一代占士邦辛康纳利(Sean Connery)。《傅科摆》(Foucault's Pendulum)是艾柯的第二本驰名小说,剧情也是以中世纪的基督教发展史为背景。讲述三个主角都是现代米兰的小杂志社编辑,他们对一个流传欧洲近千年、有关圣殿骑士的传说非常感兴趣,开始以文字与学术研究为基础的“游戏”,怎料被卷入游戏之中无法脱身。

他在2009年出版随笔《密涅瓦火柴盒》(La bustina di Minerva)时,正值希腊面临欧债危机,意大利亦同样面对“高负债低增长”的困境,政坛动荡,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 Silvio Berlusconi)被迫辞职,艾柯对政坛及社会的消极气氛有感而发,于是写了这书。书中一句“唯一能够为死亡提供足够心理准备的方式,就是相信这世界上所有人全都是混蛋”,充满哲理和惹人思考。艾柯想像假如世界所有问题都被解决,如此美好的事发生但人却要死掉,是多么令人难以接受的事。但换个角度去想,假如世界所有人都是混蛋,那么死亡就是一个让人脱离这混蛋世界的时刻,到时人们便可感到轻松及幸福。这是艾柯对政客玩弄政治、传媒只炒作花边新闻、企业家对环境造成破坏等社会百病提出的控诉。

艾柯的其他小说包括《昨日之岛》(The Island of the Day Before,1994)及《波多里诺》(Baudolino,2001)均好评如潮,十分畅销。为此艾柯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意大利作家,与普利摩‧李维(Primo Levi)和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齐名。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与英国《视野》(Prospect)联合发起的“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读者评选活动中,艾柯以2464票在前五位的知识分子中排第二,仅屈居于美国著名犹太裔学者乔姆斯基(Noam Chomsky,4827票)。艾柯曾在接受《巴黎评论》访问时表露对于自己的看法:“经验告诉我,学者的作品要想流传后世是很困难的,因为理论会不断变化......所以作家留名后世的机率比学者大很多。”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