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两医科生首到外推动公共卫生人道援助项目 体会医患互信

撰文: 林泽锋
出版:更新:

两名中大医科生自2020年起加入非牟利慈善组织“共享基金会”,协助筹备及推动公共卫生人道援助项目。他们在今年4月底至5月初,随团到柬埔寨开展控制病媒传播疾病项目,与当地卫生部门主要官员交流及在当地医院实习,两人均认为实习过程获益良多,体会到医患之间有相当大的信任,“今次过程是大开眼界”。
共享基金会表示,计划在今年第3季,安排流动手术医疗车及内地医疗团队,到访老挝、柬埔寨及非洲吉布提的贫穷地区,为居民安排白内障手术,预计会处理约36,000 宗手术。西非国家亦是该会未来工作重点之一。

沈思彤(左)及Tayyab Shahzada(右)在今年4月底至5月初,随团到柬埔寨开展控制病媒传播疾病项目,两人均认为实习过程获益良多。(林泽锋摄)

在中大修读医科的六年级学生沈思彤及Tayyab Shahzada,自2020年起成为共享基金会的实习生,协助筹备及推动公共卫生人道援助项目。沈思彤表示,3年前透过学校参与到内地四川省推动健康教育项目的活动,逐渐对人道救援工作产生兴趣。机缘巧合下她加入共享基金会,为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起草支援流程,例如由入院、手术到出院的程序,亦筹备控制病媒传播疾病的公众教育项目,包括制作宣传单张及海报。

今年4月底至5月初,沈思彤随团到柬埔寨开展另一个控制病媒传播疾病项目。她说,今次经验让她了解当地医疗制度及风土人情,对于筹备已久的公共卫生项目实现,亦感到满足及有成功感。在行程期间,沈思彤曾在医院不同部门实习,例如儿科、妇产科及传染病科等,令她体会到医患之间有相当大的信任,形容今次过程是“大开眼界”。

沈思彤提到,由于当地气温高且无冷气供应,病房比室外环境更感焗促,医护人员在不理想的环境下,都要尽力医治病人。她期望未来能将自己知识及经历,分享给其他更年轻的医科生,做到薪火相传。对于留港抑或到海外发展,她表示持开放态度。

沈思彤曾在医院不同部门实习,令她体会到医患之间有相当大的信任,形容今次过程是“大开眼界”。(林泽锋摄)

实习生Tayyab︰病人对医生的信任 是医生全力治疗病人的动力

另一名学生Tayyab Shahzada 同样是基金会的实习生,协助撰写眼科手术的执行细节及宣传计划,亦有参与相关项目的起草。他说,柬埔寨之旅令他有不少反思,当地部份人很难接触到基本医疗服务,即使他们出现病征亦未能求医。由于当地居民缺乏足够公共卫生知识,很依赖医生治疗,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是医生全力治疗病人的动力。

他表示,今次身体力行推动一个项目的经验,是不能透过课堂获取,实习经验让他增广见闻,有助磨练心理质素及技能。

Tayyab Shahzada 指,由于当地人缺乏足够公共卫生知识,所以很依赖医生的治疗方法,让他感受到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是医生全力治疗病人的动力。(林泽锋摄)

基金会疫情期间曾向老挝及柬埔寨捐赠40公吨抗疫物资

共享基金会自2018年成立以来,共走访8个亚洲及非洲国家,与当地卫生官员探讨开展人道救援项目,并于老挝、柬埔寨及吉布提等国家开展不同项目,包括提供白内障手术的援助。

基金会总干事陈英凝表示,过去两年新冠疫情期间,基金会亦处理过数个大型项目,包括向老挝及柬埔寨捐赠40公吨抗疫物资。在本港第5波疫情时,亦曾与多间机构处理100吨抗疫物资,并向有需要人士派发血氧仪,及设多国语言的家居检疫护理指南。

基金会总干事陈英凝表示,在本港第5波疫情时,亦曾与多间机构处理100吨抗疫物资,并向有需要人士派发血氧仪及设多国语言的家居检疫护理指南。(林泽锋摄)

陈英凝续说,人道援助项目中使用的流动眼科手术车,技术不断升级,现设有5G网络方便团队为病人提供医疗意见,甚至进行遥距手术。为应对新冠疫情,车内亦设负气压系统,以防病毒传播。陈又指,每部车有1间手术房,可同时处理2宗手术,正常情况下一般能在24小时内完成40至50宗手术;车内有4名医护人员处理不同程序,强调“每名病人喺睇完医生后,自己都会有返个记录”,而应诊过程中亦会为他们提供体验及健康教育。

陈英凝透露,病人于手术后能够恢复视力,都表现得十分激动,认为是让他们“有返尊严,自己可以照顾自己”,而团队每次均会作事后检讨,务求不断改善流程,确保流畅及“唔好出事”。

基金会计划在今年第3季,安排流动手术医疗车及内地医疗团队,到访老挝、柬埔寨及吉布提的贫穷地区进行白内障手术,预计合共会处理约36,000宗手术,西非国家亦是该会未来工作重点之一。

共享基金会是国际性非政府非牟利慈善组织,致力于医疗及公共卫生人道援助,项目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不同机构开展合作,协助应对当地卫生及人道主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