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来稿】为什么政府特别关注自闭症?
很高兴,《芝麻街》电视系列有新角色,她的名字叫Julia,一位患有自闭症的4岁小女孩。其实,患有自闭症的人数不少,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被诊断患有自闭症的总人口比率为1/68,较十多年前的比率1/150,升幅超过2.2倍。患有自闭症的女孩较男孩少,比例大概为1比4。《芝麻街》的新角色设定为女孩,别具意义,提醒大家要关注这群一般人眼中视为少数中的少数。
文:冯耀文(行为治疗顾问)
对于关注自闭症,香港政府可谓下了不少功夫。2015年,教育局出版了一本“全校参与分层支援有自闭症的学生学校支援模式运作手册”(Tiered Autism Intervention Model),简称AIM;手册共有148页,详细纪录了30间本地普通小学应用教育局设计的“三层支援模式”的成功经验,希望籍此推广给全港学校参与,支援自闭症学生在普通学校全面发展。
香港自1997年推行融合教育以来,有关政策皆是为有不同特殊学习需要(SEN)的学生制定,而不是针对自闭症学生在普通学校的独特需要而设计的。为什么在2015年,政府会推出这本专为自闭症学生的AIM?什么问题令政府特别关注自闭症?
自闭症学生人数上升
根据香港教育局,2010年香港大约有2050名患有自闭症的学生,2014年升至4970名,短短4年间升幅超过2倍。估计到2018年,香港将会有超过10000名有自闭症的学生。自闭症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可能是政府推出AIM的主要原因,但我相信,还有其他可能因素:
对于有效治疗缺乏共识
自闭症的真正成因不眀,没有根治方法。纵使有很多研究证实早期密集的行为治疗对自闭症学生最为有效,可是坊间还有大量其他方法和服务,亦有很多研究和报告指出其他策略的正面效果,由于业界的不同人士缺乏共识,可能令教育局和相关机构要不断更新建议和支援方法。
缺乏业界支持
2012年,平等机会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20-43%的受访老师不愿意接受自闭症学生在普通学校上课,61%的受访校长认为政府有关融合教育的资助及专业支援不足,30-70%的受访持份者认为自闭症学生上课不专心,扰乱课室秩序和学业表现不及一般同学。总的来说,自闭症学生在普通学校不太受欢迎,政府可能因此要加强政策,鼓励学校接纳他们。
大众媒体的影响
近几年,很多有关自闭症的不幸事件被媒体广泛报导:2014年一位父亲百刀斩死其15岁自闭儿后企图自刎;2015年一位4岁自闭儿的母亲,不但要独力照顾儿子,还要支持患有血癌的女儿和患癌症的丈夫,情况经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很大回响。这些媒体报导,提升了大众对自闭症的关注和同情心,令政府不得不正视相关的支援和政策。
议员及家长不满
2013年,立法会举行了18次融合教育小组委员会会议,当中第4次会议商讨有关自闭症事宜,超过50名代表陈述意见;有议员和自闭症家长批评:“教育局完全漠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条例》及《残疾歧视条例》的要求和目标。教育局只安排学位,但未能确保SEN学童(包括自闭学童)有意义地参与学习,令他们失去平等的机会接受本地教育。同时,教育局更没有按SEN学童的障碍及需要,而特别设计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帮助他们自立并享有积极和充实的生活 。教育局严重违反以上两项条例,应正视这问题,融合教育应作出全面检讨。”
资源运用
政府近年不继增加对普通学校支援SEN学生的资助和上限,可是很多校长仍然反映政府资助不足。更大的问题是,政府的政策容许学校自由使用相关资助,有学校把资源用作聘请教学助理来处理一般事务,而不是用作SEN学生(包括自闭症学生)的身上,有学校甚至把资助退回给教育局。政府可能因此要推出更明确的指引,推动学校适当地运用资源。
政治因素
梁振英上任行政长官以来,香港出现多次具争议性事件和大规模示威,包括反国教运动,雨伞革命和全港性系统评估(TSA)争议等,加上教育局长吴克俭的民望长期处于极低水平,反映很多香港市民压力大,不满政府管治,这种社会负面情绪,可能迫使政府修改和制定不同的政策(包括教育政策),以安抚民心。
无论上述分析是否政府推行AIM的真正原因,近两年,以上情况似乎不但没有改善,甚至有恶化的迹象:坊间出现越来越多所谓有效的自闭症新疗法,业界继续反映政府支援严重不足和无效,社会发生更多有关自闭症的不幸事件(例如2016年14岁自闭症青年堕楼事件),政府监管资源运用不力和特首换界等。这些问题,迫使政府要继续加强关注自闭症,并改善有关自闭症的融合教育政策。
我相信,新一届政府上场后,将会面对更多融合教育带来的相关问题。香港的融立教育,将来会有大改革吗?
作为一个小市民,大概只可以拭目以待。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