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上环】数码生态下 艺术以什么姿态回应?

撰文: 洪昊贤
出版:更新:

Google、Facebook或者微信这些网络平台成为了日常生活的部份,也因此成为艺术家必须要思考的创作媒介。展览“.com/ .cn”由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MoMA PS1)的两位策展人策划,汇聚中西艺术家,以艺术创作回应数码生态,将会在艺术月期间在K11 Art Foundation临时展场展出。同期国际论坛平台Intelligence Squared亦会举办“社交媒体正在谋杀艺术?”,讨论网络化如何改变艺术观赏,以及网上艺术市场的价值。

中国艺术家李明的作品《直线,风景》,记录了艺术家从杭州走到台湾的50天徒步行程,并在25部iPad上呈现。(K11 Art Foundation)

iPad记录50天徒步旅程

互联网仿佛给予人“普世通行”的假像,而实际上不同国家的网络有不同的特征和文化背景,国家甚至会有所监控,亦因此产生不同的网络思考模式。从管制上说,内地网民要大费周章才能上Facebook;从文化层面,不同语言可能决定了讨论气氛和思考模式。“.com/ .cn”展览一部份的作品就显示出限制,如出生在北京并于纽约完成学业,现在哥本哈根工作的中国艺术家刘诗园,以上百块地毯组成空间装置《这边或那边》。这些地毯以国家的旗帜和文字重新组合,既是语义的探索,也以高密度的拼贴方法质疑全球化。

纽约艺术家Gregory Edwards的《World Painting》系列,以较为传统的抽象油画表达其对网络和全球化的观点。(K11 Art Foundation)

另一位中国艺术家李明,则展示出在数码年代艺术家如何利用科技产品进行创作。作品《直线,风景》,照片特写和卫星定位系统图像,记录了艺术家从杭州走到台湾的50天徒步行程,并在25部iPad上呈现。25个屏幕等同艺术家途中的25个站点,记录艺术碎片化的感受及与科技的关系。此外亦有纽约艺术家Gregory Edwards的《World Painting》系列,以较为传统的抽象油画表达其对网络和全球化的观点。

“.com/.cn”

日期:3月21日至4月30日地点:K11 Art Foundation临时展览空间(上环永乐街33号中远大厦地下)门票:免费

社交媒体是扼杀还是成全了艺术?

阿根廷裔艺术家Amalia Ulman的“卓越与完美”(Excellences & Perfections)系列,这是她在社交媒体上执行的艺术计划,曾经“骗”到不少人。(艺术家及James Fuentes LLC提供)

在网络时代,你还会去艺廊看作品吗?有人认为在网上已经可以看到大量艺术作品,有人则认为作品的力量与美感必须从实物体验。无可否认的是网络年代,艺术作品流传的机会的确增加了,也因此令艺术更进入大众生活。有不少博物馆也因此尝试将作品放到网上来吸引人流,却也有不少艺术家认为狭小的手机屏幕是对艺术的侮辱。社交媒体到底令艺术降低身份,抑或使大众天容易接触?对社交媒体和艺术的关系有兴趣的朋友,可参与由Intelligence Squared举办的文化议题辩论,进一步思考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正方:Ryan Gander — 国际知名艺术家、2017年获颁大英帝国勋章荣誉Alexie Glass-Kantor —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艺聚空间策展人、悉尼Artspace行政总监

反方:Aaron Seeto —雅加达现当代艺术馆(Museum MACAN)总监Lisa Schiff — 国际艺术顾问、SFA艺术顾问创办人

主持:Tim Marlow —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艺术总监

“社交媒体正在谋杀艺术” 辩论

日期:3月23日 6:30pm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会议室N201 门票:$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