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学来干其么?先打洋人后打倭
如果问功夫大师有甚么考级标准的话,那肯定是打洋人。试问由陈真到叶问,哪个不是打洋人的专业人士?而且愈打愈高级、愈打愈有名气。
以上当然是说笑话,但却是武术电影中的常见剧情。只是,这其实不是武打电影的独有套路,当你阅读一下国术大师们的生平事迹,便会发现无数关于打洋人、外国人的记录:尚云祥刀杀八国联军、霍元甲一洗“东亚病夫”招牌、王芗斋折服英国拳王、韩慕侠击倒俄国力士……单是这些耳熟能详的,就足以写多十个剧本。若再加上地方传闻,那被我们中国人痛揍的外国人,便接近数百计了。
打老外模式
虽说打老外这习俗历史悠久,但要找出当中的规律也非难事。基本上,外国人对手的血统不外乎日本人、俄罗斯人和英美白人。从武技上计,日本人是用空手道,英美白人是用拳击(当然会有例外,李小龙电影内的白人都是打空手道)。倒是俄罗斯人最简单直接,来的都是大力士,甚么技巧都不需要。
那么问题来了:世界如此大,有非洲人、东南亚人、中亚人……为何偏偏拿这几国人士当拳靶?就算真要挑侵略者发泄,法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都曾侵略中国,为甚么他们又不用在功夫大师面前赎罪?俄罗斯近年跟中国关系不差,怎么他们的力士却要屡屡受辱?
还有,日本武术为何只剩空手道?英美人的摔跤和兵器技术等,又搁在哪呢?说句笑话:该不会是拳击手才有旅费来中国吧?
真真假假的传说
会构成这些问题,最首要的原因当然是民族主义。尤其是日本,直到今天都经常跟中国政府展开隔空骂战,会拿她当“出气袋”自是正常不过。既然重点在于宣传国仇家恨,史实考证以至各类细节就不须太过严谨认真(最极端的例子便是近年盛行的抗日神剧,连中央电视台都禁不住点名批评),总之能让观众尽早产生共鸣便好。由是者,最为国人熟悉的空手道,就成为了各大门派的假想敌。甄子丹主演的95版《精武门》,曾经重现了李小龙经典的踢馆一幕。当中被踼馆的虹口道场,挂著了一幅偌大的“刚柔流”牌扁,结果被当时的香港刚柔流协会控告。盖因在20世纪初,空手道刚在日本国内起步,名头远没有柔道响亮。而“刚柔流”亦是去到1929年之后,才由宗师宫城长顺定名。刚柔流空手道,绝对不可能在30年代出现,并成为践踏中国人尊严的武器。足见在民族情绪之下,观众与武术界之间出现的认知偏差。
另一方面,打老外这件事其实并非全无根据,这点可由俄国力士身上说起。的而且确,从清末民初开始,有不少的外国人曾跟武术家接触。他们有些是武术家,但更多的是卖艺人。要知道,当时俄罗斯等地正值社会动荡,许多人流离失所。某些体格强健的卖艺人,便逃难到中国去,借表演健身或拳击来赚点过路费。他们算不上一流武术家,更不精擅搏击。以广为传讼的韩慕侠打擂为例(这个故事曾被改篇成电影《武林志》),那位败在八卦掌下的“大力士”,根本只是一名流落中国的白俄马戏团人员。
中国拳师会挑这类人来打,主要是想透过打败外国人,来一振当年低沉的民族士气。却想不到居然会成了几代人的佳话,甚至来到今日,中国武术电影依然对打外国人乐此不疲。
结语
现代的中国,一些武术老师特别喜爱和外国人“试手”,好像不论在甚么场合、甚么情况,也不问该外国人的年纪、亦不问外国人有否练武,好像只要“打败”外国人,就象征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优越性。不论是“外国人很大力但也推不动我”,还是“看我一转腰就摔倒外国人”,其实逻辑都是一样。但这样又能证明什么呢?
其实,人们愿意学习这门武术、跟随这个老师,并不是基于这门武术“打败”了多少外国人,而是在于它确实能对人有所增益。这一点,实在值得各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