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粤语中的忌讳与委婉

撰文: 来稿
出版:更新:

经典电影《九品芝麻官》中有一对兄妹,当被饰演包龙星的周星驰问及“高姓大名”时,不断轮流说出自己的名字:“吴广德”(与“唔讲得”同音,即“不能说”)及“吴好缇”(与“唔好提”同音,即“不要提”),让观众误以为他们身份神秘而不愿透露自己名字。一番“无厘头”的对话惹得观众捧腹大笑,成为周星驰喜剧电影中经典的一幕。
撰文:王晋熙、梁慧敏

现实生活中,没有父母会把子女的名字改作“吴广德”或“吴好缇”,然而基于种种原因,日常交流却的确存在很多“不能说”或“不要提”的事情,语言学者把避扩音及的主题、事物或字眼统称为“语言禁忌”或“语言忌讳”(language taboo)。出现语言忌讳的原因相当复杂,牵涉到文化、心理、社会及宗教等不同层面,简单来说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出现语言禁忌的三大原因

第一、相信语言是福祸根源。古代科学知识贫乏、远未成熟,人们难以从现代科学角度去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于是就把自然现象与福祸连系起来,并反映在日常使用的语言当中﹔也出于对大自然及灵界的敬畏、不幸的恐惧,古人竭力避扩音及某些忌讳的主题、事物或字眼,以免及引起他人不悦。例如:“死”、“鬼”、“病”等字眼,属常见的语言忌讳,怕的就是提及不吉利的事就会随之应验,说祸惹祸,不幸临至;甚至连有了身孕这等喜事,亦不宜高谈阔论、过于显露,免得招来鬼神嫉妒,故粤语婉言为“有咗”,可见古人相信语言与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络。

“病”、“死”等字眼是常见的语言忌讳。(吕凝敏摄)

第二、出于人与人之间礼貌。语言作为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谈吐时需要顾及听者感受。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交流尽量避免触及带来反感及不安的主题及字眼,例如粤语以“M到”讳言“女性生理周期”、以“房事”讳言“性行为”等。除此之外,人们亦会因应个别语境而避免某类字眼。例如与离婚朋友聊天时,便会“识趣地”避扩音及“结婚”、“离婚”及“恋爱”等话题,甚至连“梨”(离)等字眼都会尽力避免,免得造成“二次伤害”。又例如在年事已高的老人面前,也不宜提及“病”、“死”等字,免得让老人联想到自身,从而带来不悦。有时候,虽然遵守语言忌讳的人自己并不相信“语言是福祸根源”,但由于忌讳具文化普遍性,为免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因此顾全其感受,仍会遵守社会上通行的礼貌准则,此即为“崩口人忌崩口碗”的道理。

三、古代避讳之流传。显例是在古时中国,帝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臣子百姓不能僭称其名,于是帝王名号所用之字,举国上下必须改字回避。时至今天,我们仍见古代官讳的痕迹,例如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惊蛰”原为“启蛰”,因为需要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故把“启蛰”更名为“惊蛰”。又如唐以前“世代”称“世”不称“代”,自唐以降称“代”并沿用至今,原因是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改“世”为“代”。柳宗元《封建论》中“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的“三代”即“三世”。

有禁忌就有相应的委婉

那么是否只要绝口不提“禁忌”就万事皆安?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日常生活的沟通难以避开所有忌讳事物及字眼,例如通报某人的死讯、遇上超自然现象(如“撞鬼”),又或提及一些不雅的事物。当忌讳无法避免时,只好以间接含蓄、婉曲暗示的方式代替直接表达,语言学者把这些替代禁忌语、迂回曲折的表达称为“委婉语”(euphemism)。例如在香港粤语中,以“去咗”、“唔喺度”表示死亡;以“污糟嘢”、“𠮶啲嘢”委婉替代“鬼”;以“方便”、“去洗手”作为“大小便”的委婉代替。因此,有禁忌就有相应的委婉。

香港粤语有着大量因语言忌讳而生的委婉语,有学者甚至认为粤语委婉语的数量是各中国方言之冠。粤语忌讳现象不单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即使在法律文件中亦能窥见粤语忌讳的影响。最为常见的粤语委婉语是“吉”—— 粤语中“空”(hung1)与“凶事”中的“凶”同音。为免带来不幸,粤语人士以“凶”的反义词“吉”作为“空”的委婉语,因此“空车”、“空舖”及“空地”便被委婉替代成“吉车”、“吉舖”及“吉地”。“吉”的委婉用法多见于地产业界,业主、租客皆极之忌讳把“空置的物业”叫作“空宅”或“空屋”,原因是“空宅”与“凶宅”同音。“凶宅”泛指在单位内发生非自然的死亡个事件,例如烧炭、跳楼、吊颈谋杀等。出售出租“空宅”,不但予人不安之感,更会惹人误会而影响楼价,而事实上据不成文的规定,本地银行一般会下调此类物业的估价,从而造成估价不足甚至影响成交。因此,香港粤语惯以“吉宅”及“吉屋”形容“空置的物业”。由此引伸,香港人忌讳把“单位交易时已无人居住”称作“交空”,而以“交吉”婉言之。“交吉”一词不但在民间惯用,更被记录在官方文件中,如1995年法律改革委员会发表的《法律改革委员会发表售楼说明研究报告书》:“售楼书须注明建筑完成日期、交易完成的预计日期和交出空置管有权(俗称交吉)的预计日期。”当中就以“交吉”补充说明“空置管有权”。

粤语人士以“凶”的反义词“吉”作为“空”的委婉语,因此“空舖”又称为“吉”舖。(苏炜然摄)

只要细心留意,不难发现即使不同社会文化,种族、历史、宗教各异,均有各自的“忌讳”与“委婉”,当中有所相同与相异。所同之处,为不同社会均会对“死亡”、“鬼”及“大小便”等事有共同忌讳,此类主题属“普遍忌讳”。所异之处,为有些忌讳较为独特,源自不同社会的特定行业、文化及宗教中。例如广东渔民出海忌讳“翻(faan1)船”,故把与之近音的“帆”(faan4)改成“𢃇”(lei5),部份水上人更会因为忌讳“翻”字而在吃鱼时不把鱼翻转;西方人士忌讳数字“十三”,源于犹大的背叛,与出卖耶稣有关,故有些酒店客房把13号房改为12A,或直接跳过,另外由于三个连写的6是恶魔的代号,属不吉利象征而被西方人所忌讳。

其实,只是知道哪些主题“吴广德”,就已掌握人际日常沟通之入门,若可进一步灵活自如地以委婉语表达“吴广德”之事,便能优雅地游走于“禁忌避讳”与“成功沟通”之间。本栏将以系列形式,连续十星期为读者拆解在香港经常用到,但却不以为意的粤语委婉语,并从生活化角度探讨香港粤语忌讳现象。

王晋熙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硕士生
梁慧敏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助理教授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309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2年3月21日)《香港粤语中的忌讳与委婉》。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