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特朗普新人事任命 为阻“红色恐慌”愈演愈烈?
据民调机构盖洛普最新的调查显示,对俄罗斯总统普京有好感的美国人数目,是自2003年以来最高;有21%受访者对普京有好感,较2015年上升8个百分点;在10个共和党人当中,有超过3个对俄罗斯总统普京有好感,数字比2015年时多2倍。《华盛顿邮报》认为,这与特朗普亲俄取态不无关系。
《华邮》又指,美国政客以往站在讲台前,痛击直指俄罗斯及其领导人的不是,就能从选民心目中取得不少分数,但情况随着特朗普上场而变得不再一样。美国人是否真的不再“恐俄”?
由去年开始,已一直有报道指俄罗斯方面或多或少帮助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竞选。包括有指俄罗斯黑客,骇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电脑系统,泄露与希拉里有关的电邮,打击希拉里的诚信,甚至协助特朗普夺得总统宝座。再加上国安顾问弗林被爆出,在特朗普仍未正式就职以前,就已跟俄罗斯大使通电,谈及敏感内容,更误导副总统彭斯,最后落得辞职收场。
弗林事件 恐成特朗普痛脚
事实上,不少民主党国会议员早已对特朗普的亲俄态度十分不满,更设法让弗林事件,成为特朗普的痛脚。民主党议员已要求成立独立调查小组,就此事以及特朗普与俄罗斯的关系展开调查;不少自由派、亲民主党的媒体,更将此事形容为“美国史上最大的政治丑闻”、“比水门事件更甚”等等。特朗普的共和党党友,驳斥指这些举动就像在美国散播新的“红色恐慌”。然而,不管特朗普内心如何想,他对于俄罗斯的态度也明显谨慎起来,以免风波愈闹愈大。
按特朗普最新的人事任命看来,他似乎有意与俄罗斯划清界线,并不想国内有人藉俄罗斯问题上再大做文章,或趁机制造另一场“红色恐慌”。
特朗普周二宣布任命军人出身的麦克马斯特(H.R. McMaster),接替弗林任国家安全顾问。与弗林及特朗普不同,麦克马斯特对于俄罗斯的态度被指为“鹰派”。去年5月,他曾称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并吞并克里米亚,代表着西方国家“后冷战假期”的终结。
任命“传统”国安顾问 麦凯恩也称赞
而且他亦警告俄罗斯支持在乌克兰东部的武装分子,意为令到“冷战后在欧洲的安全、经济及政治秩序崩塌,并用俄罗斯的方式取而代之”,套路明显与现任美国总统不同。而据白宫发言人斯派塞所言,麦克马斯特拥有的充分权力,可以重组国家安全部,与之前传出国安顾问无权作人事任命的说法亦相去甚远。
特朗普这一步看来走对了,因为连一直批评特朗普的共和党老将麦凯恩(John McCain),也称赞特朗普是次的任命决定。
过去,美国曾出现过两次“红色恐慌”。第一次是十月革命之后,美国人担心当时在俄国火红的无产阶级推翻专制阶级的革命,会席卷至隔了个太平洋的美国。而在上世纪40年代末出现的第二次“红色恐慌”,相信更为人熟悉。
当时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Joseph McCarthy)发起的运动,初时只针对政治圈子,后来对各行各业都进行调查,连媒体、教育甚至娱乐界都被卷入其中。而且该运动更煽动人互相检举揭发是否与共产党有联系,令社会出现了巨大矛盾与撕裂。
麦卡锡将恐共发挥至极致,动辄以颠覆甚至叛国指控他人。最著名的例子,是麦卡锡指控杜鲁门时代的国务卿马歇尔(George Marshall)牵涉入“规模庞大的阴谋”,又指他串通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等等。不过,其后均证实马歇尔的指控全属虚假。
是否只是需要一个敌人?
美国国会图书馆已退休的历史学家John Earl Haynes,忆述麦卡锡年代的情况,指公众无法分辨真假。而在这种恐怖的氛围中,人们很容易说出夸张及愚蠢的说法。
恐俄的情绪亦很容易演变成政治化事件。美国纽约叶史瓦大学历史系的荣休教授、著有《The Age of McCarthyism》一书的史雷克(Ellen Schrecker)更直指,当年的“红色恐慌”被政客用作肃清异己的工具、打击政敌的手段。
尽管现时的社会气氛,与麦卡锡年代的相去甚远,但史雷克亦提醒,需慎防此类“红色恐慌”再度出现,更要分清楚“是因为有事实支持这些指控,抑或只是我们需要一个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