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出少林?
在武侠世界里,少林派是个无人不识的名字。论武功,它是天下武宗;论文化,它是禅学正统;论人脉,它的俗家弟子遍布朝野。无论顺流逆流、乱世还是太平,少林派永远都是武林中的基石。
少林派前后
真实的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其时孝文帝元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决定在河南登封建寺。由于寺庙座落于少室山的茂密丛林之中,故又名“少林寺”。直至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广集信徒、传授禅宗,少林寺的规模也逐渐扩大,成为禅宗祖庭。
换句话说,无论是以达摩创拳或少林寺本身成立的时间划界,少林寺都比整个华夏文明迟上千几年(尽管何谓华夏文明也相当难定义)。在这么一个长的时空里,完全没有另外一种武术体系出现,实在难以想像。根据《峨嵋山志》记载,战国时代就有一名司徒玄空,以白猿动态创立了通臂拳术。至于今天流行世界的道门太极拳术,则在唐朝的《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便有痕迹。这两套泾渭分明的拳法,正好一前一后夹着少林兴起的年代。
即使撇开那些难以考究的细节,这两个例子也从侧面反驳了少林开创中国武风的说法。倘若仍要坚持“天下武功出少林”,亦绝不可能从历史层面上讲,只能够在影响力方面加以论证。
无敌少林?
所谓影响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少林武术的质量,二是它对其他武术的启发。关于第一点,无可否认的是,少林拳法有其独到之处。按民国四年出版的《少林拳术秘诀》,少林拳术如五形拳等,对精、气、神、力均有非常细致的研究,但这并不代表少林拳棍就是无敌天下。
在明朝著名枪谱——《手臂录》里,作者吴殳多次提到少林枪法纰漏甚多,比不上沙家枪法等民间枪法。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术擂台赛中,所有隐修的僧侣在第一回合就已经全军覆没,自然也不会有少林嫡系子弟可以名列前茅。
至于谈到对其他武术的启发,最常用的例子便是南拳。毕竟许多南拳体系都将自己上溯至蒲田少林,即嵩山少林寺的福建分馆。然而,从来都没有确实证据证明南少林存在过,其可信度甚至比达摩创拳还要低(详见王广西先生撰写的《功夫——中国武术文化》)。而所谓对形意拳等内家拳法影响极深的《易筋》、《洗髓》二经,也极难肯定是出自少林之手。清道光三年市隐斋版的《易筋经》,更被武术史学者唐豪直指为道士——紫凝道人伪托达摩之名创作,否则书内就不会出现采日月精华、房中术等道家修炼技巧。
天下武功出少林,从来都只是一个迷思。
禅、武、国
既然少林武功并非天下无双,哪为何少林故事总能满载于书,成为几十代人的谈资?这个问题要从少林寺的历史地位讲起。
正如前文所述,少林乃禅宗祖庭。由它衍生的武功,许容易就会被崇佛者赋矛一份神秘感,成为超越人间的技艺。另一方面,少林武者与朝廷关系素来友好,在唐朝年间就得太宗皇帝授勋,亲笔书写了一块《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便由此而起)。而在明朝的抗倭战役中,少林亦有向明军提供僧兵。大儒顾炎武的《日知录》,便有详细提到僧兵剿匪的事迹。
少林武功,正是在宗教、政治加持下,名动八方。
结语
来到二十一世纪,各类武技都已经大大发展,再坚持“天下武功出少林”,无疑是故步自封。事实上,少林武技从来就不是独立个体;恰恰相反,它是由不同传统武术相互交流而成。
据闻在宋代初年,当时的少林方丈——福居僧人召集了十八武家入寺内交流。经过三年时间的磨合,终于形成了后世的少林武术,为中国武术立下不世功业。如果深抱门户之见,少林武术还会出现吗?坚称“天下武功出少林”,不正是违背前人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