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命运能选择,“北部都会区”会不一样吗?
无线电视(TVB)神剧《天与地》播放十周年,剧中经常出现“平衡时空”:假如当初作出其他抉择,今天又会是什么模样?
同样的问题其实亦可以问问特区政府。假如当年的高铁总站并非选址西九龙,而是设于锦上路,对香港又会带来怎样的历史命运?
邹崇铭在《如果命运能选择,十字街口踏出的每步更潇洒》一文剖析,港英政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力发展新市镇,并建设大大小小的工业区,一度将香港的经济重心向北转移。但随着制造业急速迁往大陆,香港经济向金融服务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心又回到维港两岸。九十年代的新机场玫瑰园计划,同样有力将经济活动迁向西边,包括发展大屿山东北部。但面对九七过渡、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规划发展的步伐亦大幅放缓。
曾荫权在2005年上任后,正值香港百废待兴,原是重新调整发展方向的关键时刻,可惜曾荫权只延续了基建地产霸权的旧路。自2007年起出任发展局局长的林郑月娥,亦未能及早洞悉香港的发展前景和局限,无法提出具前瞻性的发展策略规划。
在高铁争议陷于僵局之际,公共专业联盟曾提出“锦上路站方案”,指出维港两岸都会区的发展空间过于局限,高铁直通西九龙只会加剧区内挤塞,不利于推动均衡的产业布局,锦上路一带正好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实锦上路站方案和北部都会区相当近似,两者同样通过建设新界北部枢纽,连接深圳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过去三十年,天水围规划的严重错误,正好反映港式官僚化“集约型城市”的荒谬。天水围被轻铁轨道切割成一个个孤岛般的版块,居民互联互通机会大减。时至今日,天水围规划的失误仍不断在其他地区重演。原本乡郊多元生态的绿色景观,换上大而无当的公园、广场和休憩空间,却不见半点社区气息。香港回归已近四分一世纪,政府官僚交的学费已经够多,还要一错再错下去吗?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296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1年12月20日)《如果命运能选择,十字街口踏出的每步更潇洒》。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第296期《香港01》电子周报其他独家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