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热】陈小春称唐诗宋词以粤语写成 学者:说法不妥

撰文: 刘莎莎
出版:更新:

2月6日凌晨,陈小春发布了一篇长微博为粤语鸣不平,呼吁保卫广东话,更指唐诗宋词大多是用粤语写的,引发舆论热议。澎湃新闻其后(10日)引述学者表示,唐诗宋词是用粤语写成说法不妥;现在的粤语作为一种古老方言,确实保留一些古汉语的成分。其实,语言没有高低之分,说粤语像一千多年前的“普通话”,一千年后的语言变化,又岂可知?

陈小春早前深夜发微博,为粤语鸣不平,更称唐诗宋词粤语写成,引发热议。(新浪微博)

在内地继早前《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一阵学习古诗词之风,陈小春的微博亦网络掀起热议。

6日凌晨1时许,陈小春发布了一篇长微博为粤语鸣不平,称自己不久前结识一湖北女孩,却被称对方嫌弃“粤语没文化”、“大家讲普通话就好”;这令陈小春十分不满,因故深夜罗列“保卫广东话”的种种理由——其中就包括声称“今已有1300年历史的唐诗宋词,其实大多数是用现今的所谓粤语写成”,引发舆论热议。

陈小春在微博中声称,距今1300年历史的唐诗宋词,大多用粤语写成,用粤语才读得通。而普通话是由500年前北方蒙满胡语变种后流传至今,在唐代普通话尚未出现,并呼吁学好广东话以了解古文化。

同时,陈小春还举出多例予以佐证,例如杜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广东话常用“冻死”,而普通话则不用“冻”而用“冷”;又例如诗经(注:应为《古诗十九首》,原文如此):“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广东话用“行”,而普通话多用“走”或者“逛”;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广东话中常见“几多”,而普通话则多用“多少”。

对此不少网友据理反驳,称粤语只是古代方言一种,或有保留古汉语成分,但并非当时通用的“文言文”,否则不会没有正式的文字系统。另有网友表示,语言并无高低、正统之分,发展变化应与时俱进。

学者:古代文学作品是用当时的官话创作的

对此,澎湃新闻引述汉语语法和汉语史研究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银峰表示,陈小春称唐诗宋词用粤语写就说法不妥。“古代文学作品是用当时的官话(唐朝以前叫雅言)写就,而不论官话还是雅言,都是北方话”。

梁银峰表示,普通话或者说北京话形成较晚,作为普遍通行的官话,大概是在清代中期以后。粤语则是一门古老的方言,在唐代以前就基本定型,说粤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语音现象亦不失为一种可能。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能夹杂一些方言成分,但不会是全部,否则会对方言以外区域造成阅读障碍。

梁银峰进一步表示,这种现象并不是只有粤语中才存在,事实上,很多南方方言多少都保留了古汉语成分。汉语七大方言中,六大方言都在南方,因为南方多山地,交通不便,造成了一定的交流阻碍。语言融合少,变化也就比较慢。北方人口流动频繁,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也多。比如北方话声调日渐减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经过民族融合,在学习汉语时希望尽量简单,移民交流必然带来语言系统的简化,语音也就简化了。

香港演员、歌手陈小春。(网络图片)

曾钰成曾于报章专栏撰文讨论粤音声韵,借讲究平仄声韵的朗读格律诗词,以至唐宋以来的其他韵文为例,指出用普通话朗诵的明显缺陷,不如粤语般可以得到最佳效果。

文中表示,从唐宋以来留传后世的大量作品可见,诗中的平声字,粤音都读阴平或者阳平。粤音的阴平和阳平放在句末,读出来都有圆满终结的效果,符合格律的设计目的。但是,这些平声字用普通话读出来,效果便不一样。曾钰成进一步解释,粤音读阳平(低平调,11)的字,普通话读第2声,虽然也叫阳平,却是高升调(35);粤音读阴平(高降调,51)的字,普通话读第1声,也叫阴平,但一定要读高平调(55),不像粤音的阴平可读成降调,因为普通话的降调就是第4声,去声。

这声调的差异,令句末的平声字用普通话读出时,不会给人完结的感觉。例如用普通话读“夜半钟声到客船”或“轻舟已过万重山”,便没有读粤音得到的完结效果。分别用粤语和普通话读出“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词句,两种声调在意境上亦有区别。

“用普通话学诗词,问题不限于缺了入声。问题的根源,在于唐诗宋词的格律是按中古汉语语音形成的;由于普通话的声调跟中古汉语语音差别太大,所以用普通话诵读唐诗宋词,无法领略本来声调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