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维多利亚时期的孤儿贫民 (02/07)

撰文: 沐羽
出版:更新:

查理.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中学时期必定占据英语课外阅读榜一席之位。就算没读过,也必然能背出几本著作名的文学家,正是“狄更斯是漫画吗”的狄更斯,1812年的2月7日出生。七年前,在他诞生200周年时,英国举行了数个月的庆典,纪录片、广播剧、直播研究节目等源源不绝。在他下葬的西敏寺,王储贵族们还特地前往献花,纪念这位维多利亚时期的伟大作家。

维多利亚时期的名人

维多利亚时期(Victorian era)为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辉煌时段,一般而言以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1837到1901年为期,亦有学者指时期延续到一战为止。狄更斯的出生正值工业革命晚期,以马克思主义的术语而言,即是生产模式改变,从人力兽力过渡到机器的时段。生于这么一个历史的转捩点,狄更斯的文学也带有反映现实及批判不公的特点。维多利亚时期名人辈出,有达尔文、萧伯纳、勃朗特三姐妹等等,历史大事也发生了不少,比方说1842年香港归入英国殖民地等等。

生于大时代,狄更斯的早年境遇并不如意。十二岁那年,他在鞋油工作坊当童工,父亲负债被捕,翌年因欠房租而被驱逐离开,因而辍学。1829年,他学会了速记,到法院去当速记员。在这年,英国机械工程师成功制造了的蒸汽火车“火箭号”,作为最早期的蒸汽火车。那年,维多利亚女王十岁。

现藏於伦敦科学博物馆的火箭号(Rocket)

常说狄更斯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这点从他的早年经验也能看得出来。在担任速记员的第二年,他认识了银行家的女儿玛莉亚,她迅速成为了他心中的女神。当他以为两情相悦可以结为良缘时,却遭到了她的无情拒绝。在情场失意后,狄更斯转而追求幻想中的爱人,不存在于世间的维纳斯。尽管如此,他仍然在1836年结婚,这段婚姻没有为他抚平情场失意的创伤,他只是继续幻想梦中的爱人而已。

1837年,他开始创作《孤雏泪》(Oliver Twist,又译《苦海孤雏》、《雾都孤儿》等),揭示当时低下阶层的苦况。时值英国由农村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政府建立了许多济贫院,名为济贫,实则逼迫穷人们从事劳力工作,甚至还无法让贫民吃饱。主角Oliver尽管出生在这个时代,受到挫折甚至被逼成为小偷(因此在1908年林纾把书名译成了《贼史》),却依然保持纯粹与真诚的心。

狄更斯《孤雏泪》(Oliver Twist)

Oliver所遭受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是当时英国社会现况的体现——贵族与穷人的对立、罪恶与善良的显现、还有《1834年济贫法案备忘录》的残忍——这些故事难免会触碰到社会某些阶层的逆鳞。当时,维多利亚女王阅读完《孤雏泪》后把它推荐给大臣墨尔本子爵威廉.兰姆(William Lamb, 2nd Viscount Melbourne),然而他说:“我只读了一半,小说里全是关于贫民院、棺材店、贼窟。我不喜欢,它无助提升道德观念⋯⋯我们要读的文学应该是纯洁的,催人上进的,我想即使是歌德和席勒读到这样的小说也会震惊无比。”

威廉.兰姆(William Lamb, 2nd Viscount Melbourne)

批判现实主义

将近两个世纪以前的文学观如今看来自然落伍过时,但那时的确有不少论者为著狄更斯的作品进行争辩。狄更斯的文学有几个常见概括:“小人物”、“出污泥而不染”、“善恶到头终有报”,还有都市。说过“文化本是平常事”(culture is ordinary)的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指出,“在狄更斯以前大部分英语小说都集中描写农村社会,而因为狄更斯处于城市之中——不只是城市了,甚至是都市——他必须找到替代传统的力量与基础:一种都市工业社会的流行文化。”简而言之,狄更斯的小说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个侧面,著力刻画当时主流的社会脉动。中产的腐化、穷人的痛苦、社会不公与面对工业发展的彷徨,正是他的主题。至于维多利亚时期的辉煌,已经有足够多的人去歌颂了,又何须他去书写呢?

是以那个时代,狄更斯的小说在上层社会和某些文学家眼里是不入流的,甚至是不堪入目的。除了《孤雏泪》外,《小气财神》、《双城记》、《远大前程》等作品尽管获得了无数成就,也受到不少评论家的批评。他撕破了维多利亚时期美好的一面,把丑恶之处都显露了出来,是为“批判现实主义”(Critical realism),自然引起统治阶层的不安。但除了政治因素外,文学家亦否定了狄更斯的文学成就,包括小说充满扁平人物,例如《小气财神》里的守财奴为了守财,甚么夸张的事情也做得出来。而且狄更斯过于追求道德目标,激进地表现出社会的丑陋与荒谬,令故事过份说教。

点击查看更多狄更斯作品:

+7

然则,这种激进地反映现实的作品却经久不衰地留传了下来。狄更斯的作品诚然有许多缺点,比如把人物塑造得过于激进,不像一个真人。然而,在激进的背后,他所揭示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情境,工业革命社会转型的苦况、贫富悬殊的惨剧,他写下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反面。那个时代的人们,不正正是需要道德的感召和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吗?

狄更斯死后,葬于西敏寺的诗人角(Poet's Corner),与达尔文、牛顿、邱吉尔等人长眠于同一座建筑之下。他的作品传诵至今,屡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等,甚至成了如今香港中学的课外阅读书单的榜首,谨以这天的Events来纪念他。

《01哲学》,哲学入门,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逻辑。立即下载《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