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新作获封“北京最靓公屋” 网民却一面倒劣评:像九龙城寨
最近,马岩松老师的新作“百子湾公屋”,大家看到了吗?被不少媒体对外宣称这是“北京最美公屋”,但也有网友们却说“密度可怕,像九龙城寨”。总之,马老师的作品又再一次的收获了一片差评。但说真的,看到差评一片,日站君我就放心了。
最美公屋or令人压抑的九龙城寨?
毕竟他可是马岩松啊!他曾说过“我是希望能做一些不符合时间规律的事”,那么又怎么会少得了质疑呢?那些他所谓的“一些不符合时间规律的事”,正是他一个个要冲破固有观念的作品。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次的百子湾公屋,马岩松老师又是如何打破一贯思路下大家对公屋的印象的。
是佳作还是劣作?点图了解更多马岩松的“百子湾公屋”▼▼▼
点图放大阅读网友评论▼▼▼
开放式街区 增加公共空间变身3D社区
如今我们城镇中的大部分社区,还留有当年苏联时期的社区建设的影子。但新时代的悄然发展,社区建设也在发生改变,而在“百子湾公屋”中,马岩松老师对于新社区的思考,就发生了不小的改变。首先,马岩松老师做的第一个思考便是:把社区打开。百子湾公屋的整体是由几个地块组成,地块与地块之间有道路穿过去。这样车可以开进去,路边也自然形成了步行街,同样也可以引进商业,这样可以将整个小区“打开”,真正的与城市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小区中属于人的活动空间也不能少。但好像社区被“打开” 之后,车子与商铺融入进来后,属于居民的活动空间自然而然的就被“霸占” 了。但在百子湾公屋中,马岩松老师将社区的公园与景观空间放在了第二层。没错,他将社区变“3D” 了。他利用了空中空间,将健身房、花园......都放在了“空中” ,并在架空层用了一些桥,将那些由开放式街道分隔的社区内单元又全连在一起了。这样这个社区在开放的同时,又拥有著自己的互动空间。
到此为止,这个“百子湾公屋 ” 确实与传统印象中的社区公屋不太一样。而马岩松老师又在这个改革的基础上,细心的考虑到了“阳光问题” 。他想让住在这里的居民,人人享受同等的阳光。所以我们细细看这个社区中的布局,为尽可能使每个房间都满足东西南各向的日照,设计采用了三岔式的楼型。将走廊设置在北边,同时提供了保暖功能,这样便能保证每家每户都有阳光照射。无论是从平坦光照的角度,还是从建立3D立体社区的角度,我们会发现,马岩松老师都在尽可能的,让建筑去适应人。
打破一贯思路 让建筑去适应人
马岩松老师确实一直在做著这件事,去真正的从人的角度去出发,考虑建筑该是如何,而“百子湾公屋”只是其中之一。
马岩松的其他建筑设计作品(点图了解更多其设计理念)▼▼▼
前段时间,马岩松老师的新作嘉兴火车站也是同样如此。如今在各个城市新建起的火车站、高铁站,常常挂著“亚洲最大”、“中国最大”这样的字眼来宣传,尽管不能每个都称之为“最”,但最起码也要跟“恢弘气派”搭上边。但马岩松老师并不,他要的是有舒适宜人的尺度,让人们不只是奔波,而是愿意停留、放松的火车站。所以嘉兴火车站是一座令人舒适的火车站。乍看上去是一片绿洲,像城市之肺,殊不知下面又暗藏著大家喜欢的商业街,自然与商业都在这里有了可栖之地,难免不令人欣喜。让经过的旅客在此地同时感受到阳光、自然、建筑和新鲜的空气融为一体,这便是从“人的需求”去出发考虑建筑该有的样子。
同样的,马岩松老师另一个作品——云洞图书馆,更是将人的感受放置最先。云洞图书馆的建筑结构将不同空间的纽带,墙,地,天花融成一体,大大小小的孔洞是有机的呼吸口,也将自然光线引入空间的深处。建筑外围的回廊灰空间给海口炎热的环境提供了遮阳和通风,让过往行人可以驻足,观海休憩。整个图书馆便是为人服务的载体,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去感受自然。一座建筑如何做到真正的从“人”的角度出发建造。马岩松老师他自己曾在《人民日报》报道中表过,无论是一个这样的住宅社区,还是城市中的大剧院、美术馆,项目的成功最后还是要落到对人的关怀。
但对于北京最美公屋,因为不同角度拍摄的局部图片,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网友们说“密度可怕”,“过于压抑”。果真是,打破社区与公共空间的墙容易,而打破内心的墙则更难。但如果说一切具有前瞻性的探索,尤其是像建筑这样大型的公共艺术,没有被质疑,没有被差评,而是符合了大部分人的观念思想,那又如何称得上是先锋。而马岩松老师自己也曾说:“我希望在洪流过后的未来回看这段历史时,一样有很多独特的个体在闪耀,这就是我想要的。”至于那些不明事理的差评,就让它淹没在洪流中吧。
【延伸阅读】山寨景点泛滥成灾 全国竟有61个小镰仓 5千年遗迹被贬为小奈良(点击放大浏览)▼▼▼
【延伸阅读】中国速度震惊日本 29小时起好一栋11层高公寓 已包装修可即入住(点击放大浏览)▼▼▼
【本文获“日本设计小站”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japan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