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中国飞人苏炳添赛前两动作是什么意思?答案充满汗与泪

撰文: 外滩
出版:更新:

8月1日晚,站在东京奥运男子100米决赛的起跑线上,苏炳添做了两个动作。右手拉起左臂袖子:这是我的黄皮肤,我是亚洲人、黄种人。手指在胸前轻轻一划:CHINA,我是中国人。在那之前2个小时,他在半决赛里跑出了9秒83,创造了亚洲纪录,成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杀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

苏炳添在起跑线上做了两个动作 强调自己是黄皮肤的中国人(点击放大浏览)▼▼▼

+3

差不到一个月,苏炳添就满32岁了。同一起跑线上其他人几乎都是95后00后,年纪最大一个也就27岁。三年前,2018年5月,我因为当时的工作关系,和苏炳添有过一次相当放松的深度对话。那时他的宝宝还有两个月就要降生,两人甚至聊了半天育儿经。那年的苏炳添,一路“开挂”刷新亚洲纪录,但29岁的他其实已经在退役边缘徘徊,还纠正我说,自己严格意义上已经不算在役运动员,正式身份是大学老师。备战这次的东京奥运会,苏炳添算是“借调”到国家队。因为新冠奥运延期一年,他本来就争分夺秒要保住的运动状态硬是又延长了一年,但也给了他恢复伤病的时间。

没人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已经在退役边缘徘徊,和伤病反复斗争,说话语气非常淡然似乎已无胜负心的“老运动员”,在三年后的今天跑进了奥运男子百米决赛。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太难了,真的太难了。所以我能理解,在半决赛冲线后,他的泪水与激动。这样的情感宣泄,背后承载著怎样的坚持和付出。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准决赛跑出9.83秒佳绩】

+4

4年前就该退役了

其实,苏炳添2017年就想退役了。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自己已经到了二十七八的年纪,技术该掌握的都掌握了,身体机能也不可能更进一步,应该是没法跑得更快了。苏炳添给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规划,先跑完眼前的天津全运会,拿个冠军然后退役,和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然后回大学去当老师,开始人生新的篇章。从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苏炳添选择了留校,成为了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他并没有像许多明星或社会名流那样挂个教授的名头,而是利用国家田径队休整的空余时间,回暨南大学认认真真开了全校公选课,讲授基础热身等专业知识。但就像《无间道》里那句名台词“三年之后又三年”一样,苏炳添没能如愿从田径场上功成身退。因为他的成绩实在太好了,好到出乎自己的预料。

2017年全运会,他虽然只跑了10秒10,惜败于师弟谢震业。但隐约觉得,自己的油箱里还有油,还能继续跑一跑。没想到,迎来了疯狂的2018。靠著自己一贯赖以驰骋赛场的起步技术,他在2018年初拿下了世界室内田径赛男子60米银牌。这样的气势延续到了百米赛道上,竟然接连三次突破10秒,最快一次9秒90。虽然因为超风速没有纳入田联记录,但让他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东京奥运会的执念,也是从那时开始熊熊燃起的。

【按图看东京奥运百米飞人决赛各选手时间(按图放大)】

+3

“我100米要比别人多跑七步”

短跑这项运动,在普通人看来似乎拼的就是身体本能,谁步子大、步频快就能赢。但事实上,作为奥运会上最受关注的大项,短跑对于技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其中,男子100米更被称为人类运动皇冠上的明珠。博尔特曾经这样说过,在200米赛道上能有许多调整的空间,但100米根本不会给你犯错的机会,从起步、途中到冲刺,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完美。苏炳添就是非常标准的技术流,这个“技术”指的不仅是在赛道上如何控制自己的每一块肌肉,还包括对于自己身体的了解程度,以及如何在训练场上强化自身。

在2018年的那次对谈中,苏炳添说过自己的身体天赋在100米中并不算好。“我个子不高,100米要比别人多跑七步。”多跑七步是什么概念?在苏炳添的巅峰时期,他的步频达到每秒4.8步。也就是说,站上起跑线的那一刻,1米72的他已经比别人落后了半秒多,那可是好几个身位。这样的劣势,苏炳添就是靠技术来补救的。一是苦练起跑技术,争取发令枪一响能暂时掌握优势,二是对于力量、体能的科学训练。

相比国内大多数运动员,苏炳添的训练理念和资源都要更接近国际水平。2013年,中国田径队提出“请进来”战略,找来了男子跳远世界纪录保持者鲍威尔的教练亨廷顿。通过高速摄像机拍视频逐帧分析,找到了苏炳添的软肋,就是途中跑的节奏混乱。亨廷顿和苏炳添的教练袁国强一起,著手帮他来攻克难题,从哪些部位肌肉需要专项训练,到起跑时双脚的角度,都进行了精细规划。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苏炳添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换起跑脚,从原来的右脚起跑改为左脚,这意味著要改变苏炳添十多年的肌肉记忆,无疑是一场大冒险。教练组让他慎重考虑,苏炳添明白这是不成功就成仁的选择,是一场押上运动生涯的豪赌,还是决心放手一搏。刚转换起跑脚时,苏炳添自然是各种不适应,在一次起跑训练中甚至输给了一名美国女跳远运动员。但他心里明白,这个过程千万不能急躁,只有按部就班慢慢来。

最近许多媒体都在传的“苏炳添每天睡觉前还在看比赛录像”,就是那个阶段发生的事。他看的正是其他短跑名将的起跑技术,晚上闭上眼还在头脑中循环播放这些动作,“我在灌输记忆,睡觉都在跑”。最后的结果,就是2015年苏炳添在尤金和北京接连打破10秒大关。

【苏炳添完成东京奥运男子100米决赛,获得第6名】

+2

靠“认真”延续运动生命

运动员都多少有点迷信,苏炳添也不例外,他的“迷信”体现在训练场上。每天训练前,运动员都要自行完成教练制定的热身内容。有些队员会选择性地跳过一些项目,但苏炳添每次都会全部做完。“如果做少了,就觉得心里很不踏实。”

从初中被教练看中开始练田径,到现在已经17年,苏炳添还是会遵守著专业运动员枯燥单调的规律作息。每天早上不到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中午再补个午觉保证下午的训练状态。每天训练结束后雷打不动写训练日记,记录自己的在训量、接下来应该怎么练、应该注意些什么。尤其是“年纪大了”之后,苏炳添更清楚自己的身体需要什么,不会像毛头小子那样追求大运动量,有了伤病就耐心静养,状态不好就慢慢调整。从2019年开始,苏炳添接连遭遇了肩膀和腰部的伤病,也是靠著这样的心态慢慢恢复。奥运延期的一年,正好还给了他宝贵的康复时间。

接触过苏炳添、和他聊过天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他说话的方式很不“运动员”,即便是大赛当前,依然能保持镇定、冷静,言语中听不到半分紧张。同时,他的眼睛一直会直视著你,眼神锐利又带有礼貌的善意,没有压迫感,你能从他的双眼中看到那股放松的自信。这些精神特质,在苏炳添成功后都被归为他的天赋。至于肉体上的强大,自嘲“天赋不佳”的苏炳添完全是靠后天的科学训练和持之以恒练就的,这是他成功的唯一秘诀。

苏炳添的奥运梦想,从十几年前就是“站在百米决赛的赛场上”。曾经他觉得自己跑不进9秒85,“我希望就算我不行,我也在退役后能带出行的人,让后面的人踩著我的肩膀去实现这个目标”。如今,他靠著自己的双脚做到了。了不起,阿添!

▼ 东京奥运中国金牌运动员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