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史】卢梭、康德、雨果全上榜 罗马教廷谈起 至今没完没了

撰文: 陈冠东 高紫恩 吴慕儿
出版:更新:

对活在香港和先进国家的现今世代而言,出版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有如阳光与空气,因此去年的“铜锣湾书店事件”,全港市民反应很大。禁书自古至今不是罕有名词,亦非极权、共产国家专利,从书籍大规模印刷开始,禁书已是常见的事。

有宗教团体认为《哈利波特》倡议巫术教派而发起烧书的行动。(Getty Images)
杀死一本好书几乎等于杀死一个人:杀人者是杀死了一个有理性的生物──神的象征;摧毁一本好书,等于将理性也杀死了。 As good almost kill a man as kill a good book: who kills a man kills a reasonable creature, God’s image; but he who destroys a good book kills reason itself.
英国诗人米尔顿(John Milton)

当权者或既得利益集团害怕书籍危及管治和地位,以文入罪,甚至实施文字狱,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已有记录。公元前548年,齐国史官忠实记录权臣崔杼杀害君主齐庄公:“崔杼弑庄公”,结果被崔杼杀害。此后历代帝王都有不同忌讳,以不同借口大兴文字狱,直至近代,无论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情况仍然持续。至于“禁书”一词,应源于罗马天主教的《禁书目录》(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

罗马天主教廷出版的《禁书目录》(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资料图片)

罗马教廷的《禁书目录》

相传天主教在9世纪已有第一份禁书清单,但从未对外公布,直到1559年,教宗保禄四世才正式颁布《禁书目录》,防止教众阅读异端邪说和不道德的书籍。至于什么是“异端和不道德”,当然由教廷界定。翻开被禁名单,霍布斯(Thomas Hobbes)、洛克(John Locke)、孟德斯鸠(Montesquieu)、伏尔泰(Voltaire)、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和康德(Immanuel Kant)等赫赫有名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全部上榜。此外,大家未看过也听过的法国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两大名著《钟楼驼侠》和《孤星泪》,一样被禁。《圣经》只有拉丁文版是合法版本,各地神学家的繙译本全被列为禁书。要数最无辜的禁书,非伽利略的作品莫属。

伽利略曾被宗教法庭宣称为异端,其著作亦被列为禁书。(路透社)

伽利略争议

伽利略早在1616年,已因拒绝承认罗马教廷有关“地球是不会移动的宇宙中心点,太阳围绕地球运转”的所谓正统说法,遭禁止捍卫和宣扬“日心说”观点。他逃过牢狱之灾,沉寂十多年后,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再惹麻烦。哥白尼提出太阳才是世界中心的看法,伽利略出书讨论,被宗教法庭宣称为异端,著作列为禁书,他亦身陷囹圄。

伽利略素与教宗、教廷关系良好, 70高龄的他“只须”在家囚禁,且有佣人服侍,那是后话。事实上,在尚未实行政教分离的年代,教宗、教廷权力极大,书籍或作者一旦上了《禁书目录》,书籍会立即“被消失”,作者可能会坐牢甚至受火刑──活活烧死。

发表正确观点的伽利略,足足300多年后才获教廷平反。《禁书目录》先后发布过32个版本,最后一次更新为1948年,至1966年遭教宗保禄六世废止,400多年来共有4,000多本书被禁。然而《禁书目录》的影响,远不止此。

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名著《孤星泪》,亦曾经是禁书。(Getty Images)

欧洲各国争相仿效

在《禁书目录》面世前十余年,罗马教廷已颁令“没有教廷的批准,不能印刷或发售任何书籍。”《禁书目录》推出数年后,各地政府争相效法,法国以只有13岁的查理九世名义,宣布“没有国王特准,不能印刷任何东西”,欧洲多位统治者随即效法,采用由政府发出印刷及出版牌照的方式,控制对政权或社会道德构成潜在威胁的科学和文学著作。

天主教国家通过教廷与政府间紧密合作,执行书籍及出版审查的双轨机制,更“出口”至美洲殖民地,西班牙侵略者甚至大肆焚毁马雅文明珍贵古抄本,将马雅文学彻底破坏。

米尔顿:“杀书如杀人”

17世纪初,不同形式的报章在欧洲遍地开花,资讯流通深度广度大大提升,各政权再感忧虑不安。英国率先在1662年推出“出版授权法”(Licensing of the Press Act 1662),监管报章、书籍和小册子的印刷出版。力撑离婚小册子被禁出版的英国诗人米尔顿,向国会提交闻名后世的《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妙语如珠,包括:“杀死一本好书几乎等于杀死一个人:杀人者是杀死了一个有理性的生物──神的象征;摧毁一本好书,等于将理性也杀死了。”

可惜他的说辞未被国会接纳,亦无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死后20年,英国才在1695年撤销出版授权法。随之而来的启蒙运动思潮,后知后觉地发现米尔顿的论述了不起,奉为关于新闻自由和表达自由的经典著作。

18世纪中后期,欧洲各国陆续废除出版审查制度,并且立法保障新闻自由。从未引入审查制度的美国,亦在1791年修宪,保障言论和新闻自由。

没完没了的审查

在国家层面,禁书在西方国家算是告一段落,俄罗斯人民却经历着20世纪最漫长的审查制度。俄罗斯帝国并未随西欧国家废除出版审查,沙皇阿历山大二世在位期间,制度一度放宽,可是审查在当地还是“常常出现”。苏共执政后,审查制度仍在,惟列宁给予作家一定程度文学创作自由,只要不提及不同政见,便可过关。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多次在占领国充公及焚烧书籍,恶行昭彰。较鲜为人知的是,苏共1940年占领立陶宛后,也曾经“集体谋杀书本”,行动持续至1989年才结束,但“书本被杀”的噩梦未随苏共倒台终结。

今年1月,俄罗斯当局派人搜查各大学图书馆,焚烧50本书籍,并将另外500本书下架,理由是“书本含有不符合俄罗斯意识形态的不良内容”,这批书籍全部由著名投资者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资助出版,大多是人文学科的教科书。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