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焦土政策和轰炸机有多可怕?千名中学生逃出南京的故事
当中国在南京最后的溃败到来时,溃逃的市政官员和守军造成的混乱局面结束,普通民众如释重负,甚至准备迎接日军进城,而当日军部队由西门和南门行进入城时,市民们的确高悬著布条欢迎。 日军非但没有抓住这个赢得民心的机会,相反的,他们大肆犯下可怕的暴行……(本文节录自《战火中国1937-1952:流转的胜利与悲剧,近代新中国的内爆与崛起》。)
文:方德万(Hans van de Ven,荷兰汉学家,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学者、中国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客座教授)
日军的地面攻击、焦土政策和空中轰炸,说明了为什么在战争一开始前两年的难民人数最多。对某些人而言,难民生活很短暂,只是在日本大军行经他们附近时暂时躲避,等日军离开后又马上折返。其他人的难民生活则留下了非常痛苦的记忆,常常是必须离开他们工作的城镇,往其家人成长和家庭得以提供支持的地方而去。
陈克文的家庭就是这样,他的职务让他必须和政府一起迁移,而在离开南京之前,他就将母亲、妻子和孩子送回家乡广西。要等他千辛万苦抵达武汉,才能打电话给妻子,他的妻子也才能向他报平安。对于另一些人而言,逃亡则是筋疲力竭、恐惧、饥饿,甚至死亡。齐邦媛面对的就是如此……
为避轰炸机摸黑赶船无数人溺死 点图阅读中山中学一千多名学生逃出南京的惨烈故事▼▼▼
这段旅程让齐邦媛学到不少,除了看到中国山川的美丽,也经历许多磨难。其中她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带著大部分还是孩子的学生一起走过这段路程的老师们,他们将这些学生的安危当成自己的责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随时上课:“我深深感到他们所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和信心。”
这里她要传达的是,尤其是在这样险恶的年代里,这些老师们将中国的文明和价值表现及传递当成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任务。“除了各科课程,他们还传授献身和爱,尤其是自尊与自信。”
【延伸阅读】日本黑暗史|为讨好美军设立“国家卖春机关” 摧残无数少女身心(点击预览内容)▼▼▼
书名:战火中国1937-1952:流转的胜利与悲剧,近代新中国的内爆与崛起
作者:方德万(Hans van de Ven,荷兰汉学家,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学者、中国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客座教授)
译者:何启仁
【本文获“联经出版”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