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利大厦爆垂直传播 天井密封 袁国勇:04室单位须撤离
鲗鱼涌英皇道惠利大厦昨被列为“受限区域”,行动于今早(8日)完成,发现3宗初步确诊个案,其中两人跟早前确诊个案(10608)同座向,当中一人名初步阳性患者跟10608病人同为筲箕湾官立中学中六学生。政府专家顾问、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今午3时许到大厦视察。
袁国勇表示,该大厦有7名居民染疫,当中6人住在04室单位。他发现大厦有多条喉管经改动,亦有居民指在厨房工作后会在厕所闻到臭味,相信隔气管已失效。而1404室住户最早发病,或会产生“烟囱效应”,当上层住户使用抽气扇时,空气可走进室内引致传播。
大厦低层是小街市 地面污糟
记者今日到惠利大厦观察,发现现场环境恶劣,由于大厦低层为小街市,地面肮脏及湿滑,更有菜渣及水果皮,期间更有口罩从天而降。此外,居民的卫生意识薄弱,口罩佩戴不当,亦有街市员工半脱口罩吸烟。直至下午5时,或有店主收到消息,开始陆续提早关门。
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首席医生欧家荣,今午3时许到惠利大厦视察。欧家荣表示,惠利大厦早于2月5日出现首宗个案,是居于1404单位的18岁男子,亦即是筲箕湾官立中学的学生,经追踪工作后发现其余3名同住家人确诊。食卫局昨日围封检测,行动其后再发现另外3宗初步确诊个案,即累计有7宗个案。再有两人居于04室,包括1704及2104室,故怀疑有垂直传播。
而余下的患者住在1811单位,该单位为㓥房,共有两户。袁国勇认为该患者或经大门或升降机等共用设施受感染。
袁国勇:围封惠利大厦的决定正确
到场视察的环保署代表亦指,惠利大厦已有53年楼龄,大约有430个单位,10年前已更换喉管,但视察发现无论外墙或室内,都发现有多条喉管经改动,亦有居民指在厨房工作后会在厕所闻到臭味,相信隔气管已失效。
袁国勇视察后表示,政府昨晚在惠利大大厦围封检测是重要决定,因为再找到多几宗新个案,并发现有垂直传播情况。他指大厦采用密封的天井设计,而03、04室单位,中间的天井是完全密封,亦有不少垃圾、臭味。他估计,1404室由于最早发病,病毒量高的情况下可能会透过“烟囱效应”,当使用抽气扇抽气时,可能会令病毒向上传播,加上厕所或厨房在开抽气扇时,并非密封令空气走入室内。他又指,可能不少单位的U型渠去水位已失去作用,两者都有可能是传播途径。
袁国勇指,由于04单位明显有危险,故经商量后政府决定04室单位所有住户都要撤离入住检疫中心。他又提醒居于类似单位的市民,不应打开对正天井的厨房或厕所窗,减低感染风险。
袁国勇:相信非学校引起传播
欧家荣指,18岁首先发病的男子,就读筲箕湾官立中学,在2月2日已有病征,由于传染期曾返校考试,故曾在同一个试场一同考试的130名学生,即曾在2月1至2月4考试的人,全部列为密切接触者,要送去检疫中心隔离。他又指,食卫局会发出强制检测令,过去14日到访筲官逾2小时的人士,都要接受强制检测。
袁国勇相信并非由学校引起传播,但仍然担心两名患者会传染其他学生,认为卫生署的检疫安排非常稳妥。他称,这次单一事件不会影响考虑复课的决定,最主要视乎社区疫情发展,而“如果课室换气数目低,或者允许除低口罩饮食,系自找麻烦。”
市民应配合检测:检疫隔离14日会对你好好
袁国勇指出,政府每次进行大厦强制检测,都有一至三成住户不应门。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大家尽量配合强制检测或封区检测行动,“大家唔应该担心中招,应一早就去做检测,对自己及家人健康有莫大关系。”他又指,早前有病人在家中过身,倘及早检测,甚实可减低死亡风险,因为可及早治疗。他又说,明白有市民或害怕抽血等,“但系我哋可以令你抽血无咁痛,亦可以有局部麻醉,检疫隔离14日会对你好好,卫生防护中心同埋医管局会照顾到大家好好,一定会有得食、有得著、有得盖被。”
惠利大厦位于英皇道997号,楼龄逾50年,楼高23层,共提供约450伙住宅单位。据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惠利大厦在本月6日至今已有4名居民相继确诊,涉及2名男患者及2名女患者,其中一名18岁男患者(第10608宗个案)感染源头不明,于本月2日发病,6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