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破万|防疫措施至少在爆发第9天后才收紧 疫情受控速度变慢

撰文: 陈嘉慧
出版:更新:

本港新型肺炎疫情反复,今日(23日)疫情一周年之际,确诊个案突破1万宗;当局今晨首度“封区”,局部封锁佐敦“庙街疫区”指定区域,禁止未有病毒检测阴性证明的居民离开。回顾港府过去一年的抗疫力度,又是否如食物及卫生局长陈肇始所言般“张驰有道”?
《香港01》比较本港第二至第四波疫情,发现每次爆发开始后,港府收紧相关防疫措施,会滞后9至21日不等。此外,措施收紧后,疫情受控所需时间却越来越长,第三波防疫措施收紧后,个案7天平均数要降至10宗以下,需要71天;第四波疫情自11月中起爆发多时,确诊个案7天平均数仍维持约50多宗水平。

本港疫情一周年之际,确诊个案突破1万宗,相当于每1万人口中,便有13人确诊。回顾抗疫一年,社会上普遍认为港府初期表现尚可,但至第三波及第四波疫情,疫症蔓延速度加快,有声音指港府反应慢。

第四波疫情 爆发后16天后始推二人限聚令

根据英国牛津大学所制定的“防疫指数”(Stringency Index,由0至100,数值越高,防控措施越严格),可得出港府整体防控措施收紧及施放宽趋势;而比较第二至四波疫情的开始日期及措施收紧日期,便可发现收紧会比爆发滞后9至21日不等(见下表)。

当中,第三波疫情于去年7月初爆发,但相关防疫措施约九天后才收紧。其后,疫症在社区中迅速蔓延,更现院舍爆发,夺多人性命。而第四波疫情开始(11月15日)之前,港府预视踏入冬季会再出现疫情,对中国以外入境入士实施只准在酒店检疫的措施,但其他如二人限聚令、处所关闭等“较辣”规定,则在爆发后16天(12月2日)才实施。

▼1月22日,油麻地“庙街疫区”持续爆疫▼

+6

再早前的第二波疫情自去年3月3日开始,但本港防控指数至3月22日才见收紧,滞后约19天。不过第二波疫情早期个案多为输入个案,后期才出现本地爆发,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或因此而延后实施。而第一波疫情的防疫措施主要是入境限制及紧密接触者检疫,并不包括限聚令等,因此不作为比较。

牛津大学“政府防控指数”(COVID-19: Government Stringency Index)由牛津大学疫情政府政策追踪系统搜集编制,透过搜集各地关闭公众场所、停课、暂停运输、入境限制、检测、疫苗等措施的情况,分析制作而成。

四波疫情受控所需时间越来越长

至于措施收紧后,多久才可控制疫情?比较几次疫情,在收紧措施后,确诊个案七天平均数下降所需时间越来越长:第二波疫情期间,实行措施后,个案七天平均数降至10宗或以下需时约24天,而第三波疫情需要约71天,可见疫情受控所需时间逐次变长。

而第四波疫情,二人限聚令等在12月2日生效至今超过60多天,确诊个案七天平均数仍然维持50至60多宗水平,未见显注回落。

港增千个案 最慢101天 最快8天

至于本港每累积千宗确诊个案的速度,最长101天(第1000至第2000个案),最快8天(第2000至第3000个案)。

同时,第四波比第三波快得多,第三波疫情约90多天间,本港个案增加3,865宗,平均每23.8日增千宗;而在第四波疫情,由去年11月15至今年1月19日的60天间,个案急增4,200多宗,平均每15.5日便增千宗。

▼1.21深水埗指定区域居民到检测站接受病毒检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