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 列联合国非遗名录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11月30日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今,中国已有37项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皮影戏和珠算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指导著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如今,即便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依赖“二十四节气”来从事农业活动,却也在无形中形成特殊的民间风俗。例如,“惊蛰”本是烧艾草以驱蛇虫鼠蚁和霉味,现已演变成不顺心者“打小人”以求转运的契机;“冬至”也约定俗成必须在当日“吃汤圆”,为达“取圆以达阳气”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