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评影像.来稿】撑起半个香港的街头小舖
香港著名导演杜琪峰在一部记录片说了一句话:“如果一个国家或城市没有了自己的电影,我觉得是十分可悲的。”我觉得这句说话可以引申成,“如果香港没有了自己的文化遗产,一样同等可悲”。
文、图:Andy Ip
“士多”、“冰室”这些港式文化遗产买少见少。这些店舖即使能敌过岁月洪流,也难敌地产霸权。有时我会觉得香港的文化产业穷得只有中港合拍片,政府也只会用大东山或维港的风景照作宣传卖点,懒理在街头巷尾苟且偷生的舖头仔。以往街边小舖能撑起半个香港,拼出性格,现在换来只是大型连锁店,港式文化仿佛已经被政府扫地出门,永不录用。香港以往的店舖都颇有自己的性格,就让我一一细诉。
“士多”、“冰室”这些港式文化遗产卖少见少。这些店舖即使能敌过岁月洪流,也难敌地产霸权。有时我会觉得香港的文化产业穷得只有中港合拍片,政府也只会用大东山或维港的风景照作宣传卖点,懒理在街头巷尾苟且偷生的舖头仔。以往街边小舖能撑起半个香港,拼出性格,现在换来只是大型连销店,港式文化仿佛已经被政府扫地出门,永不录用。香港以往的店舖都颇有自己的性格,就让我一一细诉。
1. 印刷铺
纸媒仿佛在香港慢慢消失中,现在的报纸、杂志及相片统统都在手机及电脑浏览,纸品逐渐消失。眼见中环一带的印刷舖大多执笠收场,十分可悲。
2. 夫妻档
“男主外、女主内”其实是香港的铺头的特有文化,当男店主出门工作,妻子自然在舖内打点一切,减少男方的负担。
3. 擦鞋工业
一种被香港人视为很卑微的行业,以往在中环连卡佛门口随处可见,现在只剩下戏院里数档,帮衬大多是一些中环的上班一族。
4. 街市小贩
现在的街市有被超市取缔之势,“讲价”及“打牙骹”是小贩最有性格的地方,最能见到人情味。
5. 士多
便利店随街可见,“士多”真的变得硕果仅存。有很多人会把它和杂货店混淆。店舖里乱中有序的货品摆设仿佛是一种艺术,屋顶的玩具陈设色彩缤纷,十分抢眼。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