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座”关爱不成 徒生纠纷
有人会认为,本港的公共交通工具上,让座的风气并不普遍。走上公共交通工具,如果找到座位,青壮年多数会低头玩手机,懒理周围是否有让座的需要,故此,预留座位给老弱病残,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是,想到关爱座造成的种种纠纷,笔者对这种设置实在很有保留。
自 2009 年港铁于车厢设置关爱座,本港公共交通工具上相关的纠纷不时出现。最近,一位内地大妈抱着孩子坐在其中一个关爱座上,要求旁边的港妇让座给孩子,又引起人们的热议。许多人都认为,大妈站起来,把自己的座位给孩子坐已足够,犯不着要求港妇让座。此事固然又成两地矛盾的又一事例,而当中牵涉的让座问题,却令人再度想到关爱座引起的问题。
让座是一种善心 不必勉强人做
在某些地方,长者见到年轻人不让座给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加以斥责,但香港是否要塑造这样的价值观呢?我们固然鼓励推己及人、日行一善,但注重的是从心出发,更不是强人所难。有了关爱座,却对乘客构成一种负担。如果不把相关座位让出,就会遭受指责。有时谁应关爱谁,谁应先让座,还会引起争拗,就像上文提到的内地大妈和港妇,就因此而发生口角。
如果没有关爱座,人们让座多是出于自发,不让座的话,也难以受到指责。事实上,让座是出于一种善心,就道德而论,本非必然,这与做善事、捐善款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有这种善行固然可以造福社会;但就算没有,也不能说是破坏社会,不能算作什么恶事。
做善事,总不好勉强人非做不可,如果迫于压力下做善事,也违背了慈善的本意。就如你的亲戚很富有,而你很穷困,却不等于亲戚一定要救济你、把财产分给你。尊重私有产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不能强抢别人的私产。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座位本是公共财产,但占有了也就半私有化。这就如到公共图书馆借书,未到期都可暂时拥有。
需要关爱座与否 不易用肉眼辨别
再者,不做善事也可能有各种隐衷,让人力有不逮,胡乱怪责人家不做善事也是不公平的。让座,一般的概念是要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但当中如何区别谁最需要座位却诚属不易。比如有些人白发苍苍,称得上老,但却精神矍铄,十分健壮,即使没人让座给他,也不碍事;有些人看起来年纪轻轻,正当壮年,但却身体孱弱,正在抱病,实在很需要一个座位。
这些差异,如果从外表辨识得来倒也罢了,但有时却不易辨别,也就很难知道谁最需要座位。还有一个笑话就是,有人想让位给孕妇,可是却发现对方不是怀孕,只是肥胖而已。这就是说,到底应该让座给谁其实也不好说,设定了关爱座,摆明是要长者优先,但如果年轻的一个实际上更有需要而坐上了关爱座,却会受到非议,难道这是公平的吗?
还有,大家都知道,香港的公共交通工具人满为患,十分挤迫,有个座位歇脚本就难得,可是车厢中划定的关爱座,对某些人来说却成为禁区,坐上去的话,恐怕会遭人非议,不坐的话,其实又很浪费。本来,如果周围没有老弱病残,坐关爱座亦无不可,但怕就怕一旦坐上去,周围忽然出现老弱病残,而自己没有为意,就会遭人指责,甚而把短片放上网被围观。
有人会认为,本港的公共交通工具上,让座的风气并不普遍。走上公共交通工具,如果找到座位,青壮年多数会低头玩手机,懒理周围是否有让座的需要,故此,预留座位给老弱病残,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是,想到关爱座造成的种种纠纷,笔者对这种设置实在很有保留。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