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发局选举】知名人士参选 20年闷局可破?

撰文: 何阿岚 邝晓恩
出版:更新:

新一届艺发局委员选举将于本月底举行,因近几届选举都有不少知名人士高调参选,令艺发局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但艺发局职能为何?成立已有20年的艺发局,在许多人眼中依然隔着一重面纱般神秘,而局内委员的更替,究竟能否令这一部所谓“派钱机器”改头换面,回到“政策及策划、倡议、推广及发展”的原意?但艺术发展从来就难以进入主流政策视野,对于一般市民而言,这一场选举所务求的“变天”,又会否只是小圈子内的事?摄影:黄宝莹、罗君豪、艺发局、香港文学生活馆

本届艺发局委员将于2016年12月31日届满,而新一届委员选举(艺术范畴代表)将于今年11月27日至28日举行。

文化政策零散 香港走得比别人慢

眼看邻近国家如南韩近十多年在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从流行文化到当代艺术均在国际上取得成果,但香港并没有像南韩或其他亚洲国家一样,成立专属的政府部门,负责统筹公共文化服务和长远文化政策,保持着“积极不干预”的思维。

由艺发局主办的“香港艺术发展奖”表扬卓越的本地艺术工作者或团体,但该奖项的评选近年爆出不少争议甚至丑闻。图(由左至右)为现任艺发局主席王英伟、特首梁振英和现任艺发局副主席殷巧儿。

从50年代起,香港的文化政策零散地分布在不同政府部门当中,措施被动,更缺乏总体的文化政策方向。英国政府在准备移交香港主权前,文化艺术是市政局(康文署前身)的职权范围,局内设有文化委员会和8个文化机构,除了增加艺术拨款外,更引入民意代表,艺术政策亦针对场地资助和节目导向。这套方针沿用至今,从那时开始,艺术文化政策成为民间其中一个火热议题,各大报刊都有专门谈论文化政策,文化事件也一浪接一浪,包括三大艺团(中乐团、话剧团、舞蹈团)公司化、“国殇之柱”应否在维园摆放等;文化界争取加入立法局功能组别,亦即是现今“体育、演艺、文化及出版界”……有论者认为,回归前后是香港文化界从政治中觉醒。1995年,原有以咨询性质为主的“演艺发展局”,改组为香港艺术发展局,但改组后依然没有行政权。

艺发局委员选举流程及资助申请流程。

艺评人曲飞:民间积极入局 求变声音不断

文化局的成立仍不可期,那艺发局又能否打破其“小圈子”、“分饼仔”的印象?自2010年艺发局委员选举开始,有不同民间团体积极参选,当年就有由邓小桦、叶浩麟、蔡芷筠组成的“80后文艺青年”,务求打破长年自动当选的闷局,而蔡芷筠成功当选为艺术教育界别的代表;3年后,4位资深艺术工作者钟小梅、卢伟力、梅卓燕及吴美筠,抱着“把艺术还给艺术家”的理念,全部成功当选。

“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局,香港会加入民选代表,这算是难能可贵的地方。而求变的声音不断,也是推动一群人就算无薪和工作繁琐,也要走入局内,务求改革。”曲飞说。除了“艺术 3+1”其中三位成员继续参选新一届艺发局委员,今年还有第一次参选的音乐人周博贤、小说家陈慧及剧场工作者李俊亮,三人与现任视觉艺术界别委员陈锦成合组成“跨界连结”名单,向政府争取下放更大权力到艺发局,实践民间主导文化。曲飞坦言,在现时情况下,改变相当缓慢,但如果连小小机会也不去争取就什么也改变不了。

音乐人周博贤(左上)、作家陈慧(右上)、艺术家陈锦成(左下)、戏剧教育兼导演李俊亮(右下)跨界连结参选艺发局委员选举,期望进一步推动香港文艺发展。(黄宝莹摄)

艺发局掌逾亿拨款 行政程序繁复“赶客”

艺发局虽名为“局”,实际却只是一间没有行政权力的法定机构。局方每年掌管1.2亿元拨款,如陈慧形容,像一个文艺界的“大掌柜”,但她认为这位“大掌柜”跟界别的沟通不足,繁复的行政程序往往削弱了文艺发展的想像空间。再次参选的局中人陈锦成(现任视觉艺术界别主席),则提到他在局中的观察:一些艺术家前辈,艺术水平不容置疑,却因不熟悉行政技巧,“以自己的方法去写计划书”,没有填好预算的细项,结果令资助落空。

由香港文学生活馆于2015年举办的首届文学季,向艺发局申请资助但最后只获批五分之一的经费。而艺发局资助的审批标准经常被人批评,现任委员陈锦成就批评现时的审批员制度存在漏洞。

同样情况亦见于文学、音乐及戏剧等界别。周博贤指资助类型的确较窄,例如对街头音乐的资助较少,也有坊间不少独立乐队抱持不会获批的观念,又对繁琐的申请表格而却步;然而,看似相对符合标准的古典音乐计划也有的不获审批,可见准则有时实在令人费解。

另一方面,计划是否获批,关键一环落于审批员身上。审批员除了评估计划的可行性,亦有权调整资助额度。陈锦成带点愤慨地说:“有些审批员减资助额的理由是很奇怪的,例如他们说可以减掉展覧的工资部份,认为布置的工作可以由义工去做。”陈锦成坦言审批员的制度有漏洞,在分类和剔除利益冲突后,可供选择的人数不多,除了公开招募,只能由委员主动提供名单。

成为艺术家的扩音器

艺发局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资助、政策及策划、倡议、推广及发展、策划活动等”,也许在资助上的角色过于鲜明,令人丧失了对它批钱机制之外的想像。但四位参选者均相信,艺发局可以做的其实更多。

11月9日举行的艺发局选举论坛,请来其中6个界别的参选人表达立场和辩论(另有4个界别参选人已自动当选),吸引不少公众人士观摩。虽然每位选民需要选出所有界别的代表,但当日的出席者大多只留意个别界别,并未留足全程。

陈慧形容艺发局是“艺术家的扩音器”,周博贤具体指出:“艺发局内有3个政府的委员,至少有一个直接跟政府官员沟通的机会。不过单是这个层次并不足够,委员不但要一同逼迫政府跟进,亦需要一些外面的力量去推动政府。”较早前,就着4人同样关注的工厦议题,他们请立法会议员罗冠聪为他们以书面质询发展局局长陈茂波,令对方不得不作出回应。陈慧说“文化是香港最需要永续的东西”,李俊亮说“要还艺术一个公道”。他们念兹在兹的,只是简单的希望艺术可以贴近民间,变为社会主体的一部份。很多人总说,因为没有文化政策,所以香港没有文化,但陈慧深信,当文化成为主体,由下向上伸延,政府就不得不讨论。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