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德国现场观察 “欧洲典范”如何对抗疫情.下

撰文: 方婕
出版:更新:

德国对新冠肺炎高危人士的定义包括长者和长期病患者。我访问了朋友的祖母Walli,七十来岁的她平时以单车代步,每日至少踩30公里,她的身体似乎比很多年轻人还要健壮。由于年龄关系,她属于高危人士。她透露,当新冠肺炎被世界卫生组织(世卫,WHO)定性为全球大流行后,她无法继续亚洲之旅,当时只好从越南回到德国。为避免受到感染,她和家人只好透过视像见面。

承接上文:【新冠肺炎】德国现场观察 “欧洲典范”如何对抗疫情.上

我亦向分别在德国工程龙头公司博世集团(Robert Bosch GmbH)工作的Marc和在德国旅游局上班的Wolfgang了解,Wolfgang说,年初至今,访德旅客至少减少了一半,很多原定的计划都被迫取消,只能改成“网上旅游”。现时德国的游客大都以本地人为主,旅客的旅游取向由城市假期转为户外假期,所以,一些自然风景取胜的州份相对较受欢迎。尽管如此,旅游局的营销策略不会因此而倾向于本地市场,国际市场的宣传资源不会减少,但更突显后疫情时代旅游的首要考虑—卫生。

第一波疫情的时候,每个人对于卫生都非常严谨。很多人都会自备消毒洗手液,一回家便马上用肥皂洗手。可是,自从疫情缓和及市民习惯与病毒共存后,大家的卫生意识均有放松迹象。除了高危人士保持警觉性外,其余受访人士都承认自己松懈不少,没有之前那么紧张焦虑。虽然口罩照样佩戴,但社交活动却大大增加。他们有些人认为自己年轻健康,感染机会较低。

德国近日宣布收紧防疫措施,餐厅只提供外卖,以减少群聚及传播风险。(美联社)

种族歧视 这里表现轻微

这场全球大流行除了带来前所未见的经济民生冲击外,还引发了一场种族歧视。因为病毒首先在中国武汉发现,随着疫症在全球扩散,全球各地的华人都发声表示遭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如语言暴力和不礼貌对待。

就着种族歧视的问题,我特别找来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Qian,她跟我分享只碰到两次轻微的歧视事件。她住在德国东部德累斯顿(Dresden),恰巧该住宅区域老年人较多,在强制戴口罩前她已经佩戴口罩。措施实施后,反而让她更感轻松自在,因为没有人会再用“你为什么戴口罩”的奇异目光注视着她。加上疫情一开始爆发的时候,德国口罩短缺,有些人根本买不到口罩,所以,见到其他人戴口罩的时候反而会令人松一口气。

在疫情爆发的初期,她所遇到的歧视都是来自年轻的中学生,两次都是对她喊“Corona”,她赏了他们一记耳光和“竖中指”,懒得跟他们理论,并表示他们只是无知。

所以政府宣布强制戴口罩时,几乎都只戴棉布口罩,因为外科口罩局促,对比起功能度,他们似乎更看重舒适度。(美联社)

文化差异 仍然抗拒口罩

虽然德国医生朋友认为,这一波疫情令大家准备得更好,但亦有人认为大部份民众都被病毒纠缠了十个月,身心俱疲,谨慎程度不如上一波疫情。根据我的观察,在公共场所遇到的人,要不是只用一块棉布或颈巾(根本不能有效阻挡飞沫)当作口罩使用,就是没戴好口罩,只覆盖口部,形同虚设。

值得一提的是,我所认识的德国人仍然很不习惯戴口罩,他们初时无法接受世卫对新冠肺炎定性为“全球大流行”,以为不会蔓延到欧洲,所以政府宣布强制戴口罩时,几乎都只戴棉布口罩,因为外科口罩局促,对比起功能度,他们似乎更看重舒适度。有一位朋友甚至告诉我,疫情至今只用了三个外科口罩!他说,他会等到口罩烂掉无法佩戴才会更换,我大惊失色,着他不要重用。

对抗新冠肺炎是一场持久硬仗,靠的是个人卫生质素和减低社交活动,显然易见,人们的危机意识在这波疫情上开始有所松懈,恐怕总理默克尔要再次动之以情,以理说服爱守规矩的德国人,才能安然度过这场冬季疫情。

上文节录自第238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1月2日)《德国现场观察 “欧洲典范”如何对抗疫情》。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38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报道.美国大选】特朗普不应连任的理由

选前一刻拜登胜算高 特朗普选情会否再次逆转?

世界期待一个怎样的美国?

黎智英助理Mark Simon卷入美国选战 政治操弄假新闻,是守护还是破坏公义?

与其担心长者乘车被滥用 不如全民共享两蚊优惠

与袁弥昌对话 中间派,你到底是什么?

换走港制标签 港产品如何华丽转身?

德国现场观察 “欧洲典范”如何对抗疫情